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基本知识 - - 767股票学习网!

孵化基金协议(孵化基金搭建)

2023-06-03 06:13分类:ARBR 阅读:

成功参与润盈生物工程(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盈生物”)破产重整的均瑶健康,正忙于跨界布局苦寻第二增长曲线时,却出现旗下公司2批次矿泉水被检出溴酸盐超标,这也让其再次成为关注热点。

均瑶健康2020年12月正式布局益生菌和矿泉水业务,更将发力益生菌视为公司的二次创业。跨界背后,是均瑶健康对常温乳酸菌饮品尤其是大单品“味动力”的严重依赖,以及公司净利润的连续下滑。一方面,疫情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行业竞争对均瑶常温乳酸菌产品销售造成影响,“味动力”增长失速。另一方面,产品、新事业部、研发、渠道的投入也增加了均瑶健康的费用率。

收购润盈生物后,均瑶健康能否扭转业绩颓势尚有待观察。业内认为,随着低温活菌饮品在各线市场渗透率的提高,加之三到五线市场杂牌多、竞争激烈,疫情导致渠道成本和获客成本增加等因素,均瑶想要恢复往日市场有一定难度。

重整润盈生物

2022年5月,均瑶健康宣布参与润盈生物破产重整投资人的公开招募,以整合益生菌业务资源。均瑶健康公告显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近期已批准润盈生物重整计划,重整程序随之终止。

润盈生物成立于2006年,在中国海关连续出口数据中位列益生菌相关出口量第一。据均瑶健康近期对投资者的答复,润盈生物最早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后因股东层面原因、业务偏转导致退市,股东纠纷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走向破产重整。

2021年11月,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以润盈生物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法院申请对其破产清算。据重整管理人2022年3月公告,润盈生物生产设备运转正常,70%的产品对外出口,月销售额达到700余万元。公司有大量库存原材料及库存产品,“如继续保持现有规模生产,扣除生产及人工成本后尚有盈利。”

本次参与重整,均瑶健康拟一次性出资27855.59万元取得润盈生物85%的股权,其中22855.59万元用于代为清偿债权并支付破产费用,5000万元作为润盈公司85%股权让渡补偿款。

均瑶健康董事会秘书郭沁近期接受投资者调研称,润盈生物之前在扩展、成长中受到了一些挑战,公司将采取补强类措施。目前在研发方面锁定了两个比较核心的方向,一是凝结芽孢杆菌的工艺优化及放大,二是革新性的深冷工艺的产业化。“这两个部分产能落地,将会贡献非常大的产值,成为润盈生物第一阶段2023年到2025年的重要标杆。”

对于润盈生物的客户拓展,郭沁称,“目前除均瑶健康可以导入部分业务外,已经和一些头部乳企建立了业务合作。工厂会新建一条专门服务某一乳企的生产线,会成为润盈生物2023年重要的工作。在破产传闻下,润盈业务推广和大客户履约有一定障碍,但明年破产重组后,就可以提升履约、客户开展方面的能力。”

尽管已将润盈生物收入囊中,但郭沁坦言,公司与益生菌国际大牌的差距在于明星菌株不多。“明星菌株更容易卖出价格,这是我们未来要强调的部分。”

A股上市公司科拓生物2021年财报显示,科汉森、杜邦等跨国公司益生菌原料菌粉在我国市场处于主导地位,“养乐多”“妈咪爱”“Life Space”等国外品牌益生菌终端消费品占有很大份额。

据中国微生物学会永久会员段云峰观察,疫情对免疫需求的催化,加速了国内益生菌市场的扩容。国内现阶段益生菌研究趋势是深挖菌株功能,向功能食品、药品转换。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在菌株层面的作用存在个体差异,为益生菌未来的个性化应用提供了可能。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消费者逐渐理性,益生菌行业已出现“内卷”,行业增速有所放缓,但产品临床试验、菌株标注情况、活菌添加数量等问题均有所改善,否则无法适应消费者需求。

“二次创业”

从业绩表现来看,均瑶健康正急于拓展新业务进行“二次创业”。

招股书显示,1998年,均瑶大健康前身均瑶集团乳品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均瑶推出“味动力”系列新品,战略进入常温乳酸菌饮品市场,由此带来业绩快速增长。历经三次尝试后,均瑶健康于2020年8月上市,成为“乳酸菌饮料第一股”,公司业绩却自此连续下滑。

均瑶健康2020年营收减少31.62%,净利润减少27.6%。2021年,均瑶健康在营收增长7.24%的情况下,净利润减少31.26%至1.47亿元。对此,均瑶健康主要归因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折扣率高于上期,公司新产品、新事业部、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大渠道投入,导致费用增加等。面对业绩下滑,均瑶健康提出二次创业,“成为全球益生菌领跑者”。

早在重整润盈生物前,均瑶健康就曾在2020年12月宣布与微康益生菌(苏州)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三年战略合作协议,进军益生菌产业。2021年,均瑶健康与江南大学合作,布局功能性益生菌领域。同期,均瑶健康新增益生菌饮品、益生菌食品销售业务,营收分别为2123.02万元、3543.42万元,“味动力”乳酸菌饮品也尝试用专利益生菌设置技术壁垒、巩固修复渠道。

除进军益生菌产业外,均瑶健康还跨界矿泉水领域。2020年12月,均瑶健康董事会通过设立“上海均瑶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的议案。2021年2月,均瑶健康宣布收购湖北三座山饮品有限公司(简称“三座山饮品”)至少70%股权,布局矿泉水业务。收购完成后,三座山饮品更名为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

均瑶健康曾在收购初期表示,三座山饮品持有《采矿许可证》,经初步勘定,许可证范围内的水源指标有两项以上超过矿泉水国家标准。本次收购有助于推动公司依托优质水资源,强化产品上下游协同能力,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不过,上述跨界举措尚未对均瑶健康业绩提升产生实效。由于新产品、新事业部、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大渠道投入,导致费用增加,加之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订单、部分工厂因疫情无法发货,运输成本增加等原因,导致均瑶健康2022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45.21%至7891.11万元。

另据湖北省市场监管局近日通报,标称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生产的2批次“岩心水润”矿泉水被检出溴酸盐项目超标。

大单品“味动力”失速

在12月1日举行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均瑶健康表示,面对市场压力,公司将在稳固常温乳酸菌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布局和拓展益生菌领域,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在两大板块建立具有行业竞争力的核心产品矩阵。

多年来,均瑶健康难以摆脱对大单品“味动力”的依赖。2017年至2019年,“味动力”常温塑瓶系列占营收比重分别高达97.53%、96.51%、89.48%。2019年至2021年,乳酸菌系列饮料收入占比依然超过八成,但成长已经失速,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减少35.16%、2.09%。

均瑶健康在2021年财报中解释称,受疫情影响,常温乳酸菌行业延续整体下滑趋势,常温乳酸菌品类面临整体性挑战。“均瑶健康作为常温乳酸菌龙头企业,上市之后更是成为行业企业指向的目标。竞争企业竞品采取低价促销行为获取市场份额,公司也被迫作出应对,造成公司终端促销费率进一步上升,行业内更多的短期行为威胁着良性竞争循环,有效匹配企业资源成为公司经营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有投资者提问如何保持传统常温乳酸菌增长动能。均瑶健康答复称,受疫情影响,常温乳酸菌市场趋于集中,行业竞争更聚焦于产品本身,公司会持续加大产品研发和更新,通过更好的功能性、体感、价格、产品来为消费者提供不同选择。在渠道建设方面,目前经销商体系已覆盖到县一级,继续渠道下沉和加密。从策略上来讲,会优先恢复强势区域市场,带动均势和弱势市场同步恢复,实现整体业绩增长。

从均瑶健康的答复来看,“味动力”原增长势头已渐被其他产品取代。2022年前三季度,均瑶健康乳酸菌饮料收入继续下降13.96%至5.16亿元。得益于降本增效策略,大单品“味动力”第三季度营收有一定增长,但利润端仍在下降,仅是降幅收窄。相比之下,益生菌食品、其他饮品收入分别增长53.62%、251.97%。在原渠道内,均瑶旗下青幽爽开始替代原味动力的趋势带来增量。

均瑶健康称,2022年上半年,公司在益生菌方面投入较大,因此计划在下半年通过体外孵化形式与外部基金联手来消化部分该方面的投入成本,降低费用率,提升公司整体利润。2022年下半年,“青幽”和“畅饮”系列成为公司整体运营目标中较为重要的部分,2023年会有更多资源倾斜,同时推进益生菌业务占比不断提升,逐步成为公司的主力业务。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乳酸菌饮料没有太多科技含量,市场集中在低线城市,均瑶健康想要突破业绩天花板,就要布局一线城市及高端产品。从长远来看这一方向没错,但目前一线城市消费者比较认低温乳品,也比较喜欢大品牌、高端产品、网红产品,均瑶大单品“味动力”的产品力、渠道力等尚不能匹配需求。

就均瑶健康主打的低线市场而言,朱丹蓬说,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及消费理念向下渗透,低温活菌饮品销量增长,加上一些售价更低的杂牌竞争,均瑶常温乳酸菌饮品份额会被蚕食,进而拉低净利润。疫情反复导致客流量减少、销售受阻,也会抬高渠道成本、沟通成本、管理成本和促销成本,因此均瑶想要恢复市场并非易事。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秦胜南

校对 王心

在“创新驱动、科技兴国”的战略背景下,大连市委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大连将坚定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强化创新基础、聚焦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主体,到2025年,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为助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并全面深化大连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我们邀请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大连理学校友创业园·甘井子区科技创新中心等部门,联合推出《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科创》系列“三创沙龙”。本场沙龙主题为“重孵化 促转化——大连锁定创新源头 培育‘独角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之一,“双创”时代,科技企业孵化器也身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主动融入创新全球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在催生新动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关键节点、重要推动力量。

本期三创沙龙由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主办,指导单位为大连市科学技术局,承办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甘井子区科技创新中心,并邀请到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代表,共同探讨在创新驱动的战略发展中,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在高质量发展、完善孵化服务体系、提高孵化服务水平之路上是怎样一步步前行,又是如何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积极发挥作用。

嘉 宾 观 点

 

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创新事业部部长 李旭

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是2018年8月组建的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着为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民营经济创新转型发展,尤其是对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科技型人才、企业及平台等市场主体和载体提供服务、保障、支撑等相关职能。中心近几年在扶持科技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做了很多工作并产生了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从科技型企业培育着手,加强创新服务:实施科技型企业精准培育工程。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启动我市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与科技、税务等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系机制,以金普新区、高新区为试点,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成长企业等开展培育活动30多场,共培育企业约2280家次。截至2021年底,促成395家企业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81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227家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93家完成“雏鹰”企业申报,32家完成“瞪羚”企业申报,1家完成潜在“独角兽”企业申报。2020年重点培育的大连优迅科技有限公司成为2020年GEI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大连地区唯一上榜企业;开展市校协同创业系列服务。近三年来,累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活动74场,线下参与人数2284人,线上参与人数4652人,参与企业6300余家。辅导企业申报各类政策项目175项,专利服务1191项。累计培训高校师生超12000人次;建设高水平科技服务人才队伍。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培养专业化服务人才。在高新园区、金普新区等科技创新活跃区域,集中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班,三年来培养超千名技术经纪人,目前已有869人通过考核获得技术经纪人资格。大连成功获批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另一方面,从创新源头抓起,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注重挖掘可转化成果及项目,精准匹配企业实际需求。四年来,共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和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发布会18场,82个团队发布了108项科技成果与近600余家企业对接,促成20余个项目与30余家次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已有11项重点成果累计获得风险投资或签订技术合同金额达3580万元;连续四年承办科技部火炬中心“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大连站)”活动;打造成果转化服务示范试点,重点促成大连化物所成果在我市转化落地。征集化物所技术成熟度高、适合在大连转化的科技成果103项,组织我市62家(次)有技术创新需求的企业与其中32项成熟的项目精准对接。举办6场专题成果发布、4次本地实训和3场异地实训。促成大连化物所与中科一然未来(大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合作协议,预计中科一然达到全部产能后,产品年销售额将超过4000万元。

下一步,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服务中心将继续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积极配合其它相关职能部门,采用更多方式和有效措施,服务各区市县、先导区做好科技企业培育工作,形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工作合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本地转化。在科技型企业培育方面:以统计数据为支撑,精准服务科技企业量质齐增。落实《大连市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对2020年、2021年参加统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数据分析,深入挖掘雏鹰、瞪羚、独角兽、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目标,组织优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专题辅导、跟踪服务,形成科财税区市县联动,法律、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等中介机构积极参与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启动“一企一策”科技资源对接服务,分类分级建立企业培育台账,实施精准培育,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企业数量及质量;引入多元化投融资机构,助力科技企业高速成长。进一步向金融机构、创投机构、产业基金等投融资机构开放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项目信息,促进优秀项目、科技企业与创投机构的三方对接,提高融资对接精度和融资效率,降低项目直接融资成本。引导投融资机构早期介入优质科技企业的成长链条,选择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主业相对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的科技企业重点支持;强化精准匹配推送,帮助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整理国家、省、市面向企业的最新政策,分析提炼、去粗取精,做到政策“可视化”。运用大数据算法和企业画像等技术手段,对企业进行政策匹配定制推送,营造公开、透明、简单、可预期的企业发展政策环境等。

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原始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质量。配合市科技局开展“大连市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专班”科技服务行动,进一步挖掘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的资源,提高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加大优质科技成果源头供给;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重点面向具备科技成果转化承接能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创新型领军企业等高成长企业,征集技术需求,开展常态化的路演或“一对一”精准匹配,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对科技成果发布会(直通车)发布的优质科技成果,以及后续征集表述明确的企业技术需求至少稳定跟踪1年;引入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成成果转移转化。以市场化的方式优选服务总额高、次数多、口碑好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专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参与促成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链接“校-所-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作为孵化平台体系建设的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大连孵化平台的发展,也在想方设法地制定政策,扶持大连孵化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想通过孵化平台激发大连市的创新创业氛围,能够充分提升小微企业的发展和能力,也想通过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来带动大连小微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大连发展的新格局发挥新能效,实现一个新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出台了很多政策,学习了很多先进经验。

科技部火炬中心在2022年9月15日全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活动周上发布了《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22》,报告中提到:2021年底中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5253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是6227多家,众创空间是9026多个,数量已经达到全球第一。在服企业已经达到24万个,累计的毕业企业已经到了21万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已经覆盖了全国95%的县级以上地区,孵化平台体系已经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连市最近几年通过科技局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孵化平台体系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在不断提高。截止2021年底的数据,大连市市级以上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有42家、备案的众创空间有86个、大学科技园4个,合计132个孵化平台。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14家(含综合和专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11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有28个,省级备案众创空间有38个。另外还有东北地区唯一的一个由科技部高新司颁牌的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4家大学科技园中有国家级2个,省级2个。在服企业所属领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涵盖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文创类等大连市主流领域、产业。从2021年统计数字来看,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总面积已经达到近54万平,众创空间的总面积达到近29万平,在服企业达到1700多个,另外还有7000多个创业团队。从数量、体量和面积上看,大连市的孵化平台体系已经达到很高的标准。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甘井子区科技创新中心副总经理 刘卓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是理工大学和甘井区合作,成立的首个以校友为主体的创新创业载体。主要工作就是做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科技金融。本身是省级的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我们做的工作就是以第三方机构的角度建设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培育创新主体,我们围绕着国家“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进行创新创业,在服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两个领域;助推科技服务,催化成果转化,对在服企业,我们从需求出发,从基础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两方面入手促进企业发展,找到专业导师,然后做技术对接、成果撮合。2021年帮助冰山集团签署的技术合同额将近一千万元。我们认为对于科技成果的评价尤为重要,经过前期探索,我们与上海技术交易所达成了合作,他们拥有一套完善的科技成果评价的体系;科技金融的支撑。

创业园的很多企业比较聚焦,首先是科技型的。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我们服务的150多家企业里知识产权的数量大概有1000项左右,可见企业对科技性的重视,所以我们要通过专业化的孵化服务手段,帮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有一定的提升,在技术、市场、人才团队和商业模式等方面提供帮助。根据近两年创业大赛中各企业的表现,大连的“独角兽”企业大概率会出现在生物医药或者芯片设计领域。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创业园受大连市科技局的委托,制作了一个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聚焦双碳领域,实现线上科技成果展示,线下发布路演等活动,线上线下联动,真正实现需求和技术的对接、成果落地。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总经理 于长福

背景介绍: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于2021年被评为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新式科技企业孵化器代表之一。它的运营模式、物理空间和企业规模从某些方面来看是新兴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学习方向。

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于2000年启动建设,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运营单位,于2004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孵化场地面积约3.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80余家。科技园始终以“促进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主要业务,按照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明确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大职能定位,支持科技园内涵式建设和外延式发展。

在科技创新资源集成方面,依托学校优势创新资源,集成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专家智库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实现校内外开放共享,进一步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等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加快建立开放、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高地。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科技园支持搭建线上成果展示交易平台,完善成果转化流程,完成在连科技成果作价入股项目涉及总投资5600万元;辅助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累计合同金额达1000万元,通过技术对接与跟踪服务,助力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年服务企业70余家次。在科技创业孵化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基本的孵化场地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提供创业辅导、法律咨询、财务管理、创新支持、市场开拓、投融资服务等全方位专业服务,合作成立创新孵化基金总额约6000余万元,全面支撑企业的发展。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为在校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设立大连理工大学创意创新创业基金种子基金,用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发展,设立在孵企业学习成长中心,提供高管全局思维提升、中层技术知识交流、员工能力素质进步的全面人才培养体系,共培训1000余人次,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撑。在促进开放协同发展方面,科技园立足大连,辐射全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融通发展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在浙江宁波建立科技园分园,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资源集聚,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

针对大连孵化平台的未来发展建议:提供政策保障。政府相关部门在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孵化企业税收返还、财政经费配置、人才引进的安家政策等方面给予充分政策支持保障。推动孵化平台与社会资本共同打造多元化的天使基金、科技创业基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推进实施一批直接投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人才支持。支持培训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对科技前沿有敏锐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新的条件下孵化器核心能力建设的需要,提高运营效率。加速成果转化。大学科技园与各孵化机构加强联系,进一步整合创新成果,汇聚优势资源,在政府的引导下和政策支持下,集中力量合作推进研究成果转化与应用,共同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实现共赢,带动区域孵化事业协调高效发展。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大工西岗产业园是去年科技局新认定的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完全按照国家和大连市最新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建设的,是未来孵化器发展的典型代表,希望有机会邀请孵化器联盟中的孵化器企业前去参观交流。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 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负责人 吴振宇

背景介绍:大连理工大学作为大连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所重要高校,一直在打造孵化平台的链条式发展。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是较早一批大学成立的成果转化众创空间,也是国家级的众创空间。

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立足大连理工大学,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定位于创新创业种子选育基地,同时具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功能,主要聚焦于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等方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辅导及孵化,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从创意、到创新、到创业”的成长路径,为入驻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项目提供从种子期到天使期的软硬件支持。大连理工大学π空间运营面积为5700平方米,专职管理人员8人。累计培育初创企业49家,服务创新创业团队194支、常驻创客700余人,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雏鹰”企业1家,15家团队累计融资额达到5062.4万元。

高校孵化器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能够给短期毕业或有意向创业的校友和学生提供孵化机会,高校的孵化器可以借用学校场地等优势资源,不需要费用,符合初创企业的需求;孵化器是一个纽带,有助校企合作,让学校有更多企业资源,包括创业导师库等的优化和建设;高校很多科技成果资源需要转化,大连市科技局的很多孵化优惠政策给广大师生带来了切实的机会,互联网+大赛和各创新创业大赛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对接平台。学校通过政策引导,使在校教师的科研转化意识不断加强,这也为我们孵化器有了发力的机会,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孵化器担负了在校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训练及教育工作,将政府需求、社会资源、企业资源整合和利用起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培养案例和导师资源,大大激励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劲头。

2019年我们在市三创中心和科技局的指导下,由理工大学牵头,由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17所大连市属高校共同组建了大连市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联盟在政府的指导下,以国家双创周为契机,举办和承办了多场次的双创相关的活动。今年是由大连理工大学和联盟共同承办了第八届创新创业大赛,那么吸引了包括河北、山东以及本省市属之外的高校广泛地参与。此次比赛同时也作为互联网+大赛的热身活动,为各个高校提升项目水平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辽宁省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教育联盟前期也已经和大连市各个孵化器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今后讲继续和孵化器联盟紧密合作,继续推动大连市双创事业的发展。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大连市高校创新创业联盟一直致力于大学生创业就业,也为大连市的小微企业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为大连市的孵化平台体系建设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今年的创业创业大赛为了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要求,特意设立了大学生团队组比赛,也是依托于高校创新创业联盟,成果也非常显著。除了大连的高校创业团队,还吸引了外省的高校团队,也参与了大连的比赛,氛围良好、成果显著。也期待下一步获奖的大学生团队能够进入到大连市孵化器的联盟单位,去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

 

大连双D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谷杨

背景介绍:大连双D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国企,在金普新区的孵化平台体系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做出很多贡献,同时它也是金普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的秘书长单位,为金普新区整个孵化体系的生态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大连双D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金普新区的区属国有独资企业,致力于新兴产业促进与双创服务建设,是科技部授予的首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专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第二批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以及工信部授予的首批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作为生物医药专业技术型孵化器,按照创业服务专业化的要求,双D高科始终把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及区域产业促进放在重要位置。截至2021年底,双D高科已拥有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药用成分微囊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平台,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等11个省级平台,联化化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九信精细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9个市级平台,通过自建+共建机制打造的高效公共服务平台,加速成果本地转化的数量和效率。在完善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支持下,多年来经双D高科孵化的企业已累计毕业139家。2021当年,在孵企业33家,当年融资2.58亿元,当年授权专利65件,并进一步完善布局创新赛道,推动孵化器高质量发展,经与创兴动力(北京)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孵化器升级版——大连“专精特新”孵化器。双方提供各自优势资源,建设面向“专精特新”产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面的加速、成长、成熟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

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方面,双D高科结合本地高校资源多角度切入,近年来,在产学研合作领域链接在孵企业的多项在孵项目有效实现了技术突破及成果转化。经双D高科孵育的科技成果,本地化放大生产效果明显,医药CRO集群已初见规模,疫苗研发与生产集群效应显现,一批火炬骨干企业更是为金普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双D高科持续跟进,通过支持企业员工内部创新创业,打造内生成果外延孵化新模式,实现集群发展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孵化新模式。双D高科作为大连市规模最大的生命健康产业加速器集群及创新链条齐全的综合双创旗舰,2021年,再次联合化物所发挥双方优势资源,共建“中科金普科学家成果转化基地”。引导一批大连化物所、中国科学院以及其他高校的科学家到金普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打造“政产学研用资”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中试平台、高技术企业孵化平台、高层次人才创业平台,促进新技术在金普新区企业的转化应用,在金普新区进行项目孵化、中试和产业化,创立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科技型高成长性企业,形成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聚集区,不断提升区域的创新活力和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

多年来,双D高科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近20家辽宁省“瞪羚、雏鹰”企业,近10项辽宁省“专精特新”产品,年均孵化高新技术企业5家,2021年,有6家企业获得“2021年度大连市成长百强企业”等,为大连市“独角兽”企业储备做出贡献。此外,双D高科连续多年把握大连市科技创业大赛契机,组织并支持在孵企业通过大赛平台展示推介。通过大赛,多家企业在成长战略上获益匪浅,为企业梯度成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双D高科这支团队作为国企的孵化平台运营单位,它的特点是一直致力于契合金普新区的产业发展。这支团队做专业化孵化是非常有经验的,像他们生物医药的孵化平台这些年来孵化出了大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优秀企业。希望双D 高科这支优秀的团队充分利用好国企的优势,为整个大连市的孵化体系建设做出表率,也给大连市民营的孵化平台起到带头作用。

 

特地世界(大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薛希山

背景介绍:民营的孵化平台是整个大连孵化体系里边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在做平台的同时,自己就是在创业。特地世界(大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是这样的一支团队,勇敢投身到创新创业大潮中,孵化出了很多优秀企业,同时在高校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运作流程,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

特地世界(大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3月,是一家专注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服务商和科技产业园的运营商。公司依托大连市双创政策首先创立了特地(大连)高校院所科技产业园,旨在打造一个为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提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特地产业园可自主支配孵化面积2.3万平方米。公司通过“数据筛选→概念验证→股权投资→高效孵化”四步标准化运作流程,以市场化的手段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的通道。特地产业园累计孵化了来自全国50余家高校院所191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机制性问题,使科技产业化更简单。2020年园区获评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021年被评为中国百家特色载体。

今年8月22日,中国科协办公厅公布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认定名单,特地(大连)高校院所科技产业园成功入选。获得认定的创新基地进入建设阶段,建设周期为2022年至2024年。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特地世界团队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点,就是打通了学校受体制机制影响的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找到了这个成果转化的密码,真正做到了院地合作,引入到孵化平台,再成功地孵化出来。

 

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慧蕴

背景介绍:创业工坊是大连较早期成立的创业孵化平台,是最先开展创业孵化的运营单位之一,成功地运营创业工坊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国家级的孵化平台。

大连创业工坊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孵化领域的一个老兵,是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工信部的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以及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市级的优秀孵化器、AA孵化器等。创业工坊是以投资为驱动、以营销为特色、以创新服务为根本的综合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在创业投资方面,创业工坊共投资企业79家,累计投资额1.06亿。采取“自投+联投”的投资模式。共设立3支自有投资基金,主要投资领域为TMT、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我们意识到工坊不应该是一家“企业”,而是一个更大的“平台”,我们需要汇集更多的资本力量合作共赢。于是在2013年面向全国启动了创业投俱乐部,截止目前汇集了全国各大投资机构以及投资人478家,累计助力30余家企业拿到融资3.2亿。另外创业工坊还发动了50余家有投资意愿的优秀企业家,成立了“东北天使会”,汇集企业家力量,共同投资、培育东北的优质的种子选手。

在创业孵化方面,创业工坊拥有实体的创新创业孵化器1.05万平,10年来,累计培育孵化企业4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0家,“雏鹰”企业15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投资潜在“独角兽”2家。工坊采取的运营模式是:基础+增值。依托强大的专家导师库、金融资本库、企业项目库、供需对接库以及专业的募投管退、营销运营服务团队,切切实实地为企业解决市场、资本、人才的核心问题,助力其走得更远。

在创新文化方面,十年来共举办各种科技创新创业活动3000多场,共服务创业者10万+人次。这些活动涵盖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各个层面。包括科技部、工信部主导的国家级赛事,海创工程路演、科创工程、科技成果直通车以及承接了高新区管委会主导的“七贤荟”平台,依托“七贤荟”平台载体,根据园区产业发展方向,并行发起成立了大连车联网产业联盟、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元宇宙产业联盟以及双碳联盟等,以产业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以塑造大连创新文化为目标,以服务大连科技企业为根本,搭起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利用市场化手段,融合多方力量,为大连发声,为科技企业赋能,共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针对“如何提升孵化平台体系建设”,我想提出“立标签、定模式、强团队、扩圈层、链资源、建生态”18个字。当下很多孵化器最大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大同小异,很多孵化载体不追求差异化经营,而是趋同跟随,这是阻碍孵化器发展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孵化器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要自我剖析,找出核心竞争力,确立方向、立好标签,才能走得更深更远。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创业工坊多年来积累了很多在孵化方面的宝贵经验,也希望工坊能经常分享这些经验,对大连市整个的创业孵化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希望创业工坊越走越远,在创业道路上一帆风顺。

 

芝倪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 桑瑞雪

背景介绍:在创业孵化体系里,发展比较好的特点是品牌化输出。2021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平台研讨交流会上,科技部领导提出了下一步中国孵化体系应该向品牌化、集团化发展。芝倪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是集团化发展、品牌输出的孵化平台的代表,而且在集团内部孵化生态比较健全,有专业类的孵化器、专业类的众创空间,有综合的孵化平台,互相支持,孵化的企业也非常成功。

芝倪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集团前身为芝倪信息技术(大连)有限公司,集团起家于大连,创立八年来,先后在大连、沈阳、上海、北京、本溪、营口、东戴河、丹东等多个城市开展产业社区运营服务,业务涵盖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众多板块,旗下拥有两个国家级孵化器,四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四大产业园区、五大服务平台,目前在全国拥有12家全资子公司,全国管理运营产业园区超过20余万平方米。其中芝倪在大连目前已累计孵化企业1200余家,带动就业8000余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0余家,约占大连市总量的11%;2020年培育“雏鹰”企业52家,约占大连市总量的8%;规上企业10家、上市企业2家;累计投融资38家,投资金额已达4600余万元。

针对大连高新区科技型企业数量众多,项目申报需求量大,政策获取相对滞后的情况,芝倪集团在不断夯实线下服务的同时,加速线上平台建设。在专业性孵化方面,集团从2020年起便大力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健全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及“独角兽”企业的多层次梯级培育体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成长性与专业化“双轮”驱动,加强政策引导和分类精准服务。相继建立了线上企业信息库;组建了由科创管家、项目战略规划师、技术经理人构成的企业精准服务团队,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助力赋能,促进大连市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信息不对称、技术供需两端的沟通效率低、技术确权确价过程不够规范透明等,这些问题都阻碍了科创成果持续有效地转化。为此,芝倪研发一款名为“芝吧”APP软件,将传统的创新创业服务以数字化平台形式呈现,为创业企业提供的全链条科技服务,有效帮助企业在不增加基础设施投入的情况下完成企业服务信息化过程,从而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借助企业级服务平台,企业能够有效地对接各类服务,实现企业在科技创新、营销层面、战略层面的升级转型,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在成果转化线下端,我们以大连市创新创业创投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在充分对接和挖掘创新创业创投主体需求的基础上,广泛集聚社会服务资源,为我市中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综合性服务,通过公益性培训与对接服务,不断加强我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应用能力。

今后,芝倪集团将继续深化并不断创新孵化模式,为创新创业企业谋求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积极构建全国范围内线上+线下成果转化、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的全生态科技服务体系平台,不断增强专业孵化与成果转化之间的耦合作用,进一步完善我市孵化链条,促进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质量发展。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集团化发展孵化平台的运营模式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和方向。也希望芝倪集团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要把资源向大连多倾斜,给大连多做贡献,同时也得从各个方面帮助大连的孵化生态做大做强。

 

结语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科技创业处副处长 鲁毅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作为孵化器主管部门,要责无旁贷为大连的孵化生态建设和孵化平台发展提供最好最优秀的服务,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点将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大力扶持大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的发展。通过孵化器联盟的发展带动整个大连孵化体系生态向好发展。通过大手拉小手的联盟体系,拉动相对薄弱的孵化平台。提高自身成长、健康良性发展。

起草《大连市孵化体系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将凝炼国内先进地区的经验,融入大连市委市政府对孵化体系的要求和期望。计划在2022年到2024年,围绕企业初创期和高成长期的需求,打造众创空间、科技园区的链条,真正形成以孵化机构为节点,涵盖研发、科技金融、科技中介、创业导师等等重要因素,多层次的孵化体系。通过八大行动(产业孵化集群构筑培育行动、特色孵化载体加速集成行动、孵化平台协同合作行动、大学科技园的整体推进行动、孵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行动、科技金融助力赋能行动、科技创业赛事品牌创优行动和科技创业导师赋能助力行动)促进大连孵化平台的高质发展。

提高孵化平台综合服务能力。更加重视孵化平台从业人员的培训,分层次、分梯队,进行更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创业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力量,其灵活多样的技术研发模式更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大连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市场为抓手,孵化梦想;以政策为土壤,成就未来。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连的孵化产业会不断助燃创新引擎,让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跑出新的“加速度”。助力实现大连2025年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和三年挺进万亿GDP城市的战略目标。

(图文:范 晶)

每经记者:姚亚楠 每经编辑:叶峰

近日,国内多地基金小镇晒出产业集群、营商环境和配套服务等优势,吸引金融机构入驻,本期基金小镇的亮点主要来自四川、广东、湖南等地。

绵阳科技城科创基金小镇正式运营

10月28日,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科技创新先行区投融资对接会暨科创基金小镇开镇仪式举行,这标志着中国(绵阳)科技城科创基金小镇正式开镇运营。

据悉,绵阳市于今年3月启动建设科创基金小镇,探索"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该科创基金小镇位于绵阳高新区飞云大道,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参与的运营模式,引进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期货等金融机构,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优质营商环境,以服务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助推科技金融创新体系建设。

目前还科创基金小镇已入驻金融机构13家,管理基金25支、管理规模267亿元,计划年内再新增基金4支,小镇的基金管理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创业孵化基地与实习两大基地落户前海深港基金小镇

10月31日,前海深港基金小镇与深圳市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明协会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深圳市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明协会将前海创业孵化基地和前海实习基地两个基地落户前海深港基金小镇投资创业发展中心。

据了解,投资创业发展中心今年6月在基金小镇成立,定位为金融人才及青创服务基地,满足中小企业物理聚集和服务场景集中的需求,同时,也有助于完善园区的创业创新生态,更好地支持前海深港风投创投联动发展,目前投资创业发展中心主要为海内外优质的投资创业团队提供入驻服务、配套服务和特色综合服务三大核心服务。

前海深港基金小镇总经理陈任标表示,三方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后,将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投生态方面开展更多合作,共同为大湾区的建设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国际金融港已入驻30余家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港是长沙经开区打造的金融功能性平台,2021年10月获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正式授牌,据湖南日报消息,截至10月31日,国际金融港已吸引30多家大型持牌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入驻。

据了解,长沙经开区通过择优引进金融机构和配套服务机构,正打造"金融机构+金融配套+金融人才"的金融产业集群。同时可为企业提供跨境资金结算、跨境投融资、商务办公、金融科技成果展示、银企对接和投融资路演等综合服务。长沙经开区财政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国际金融港已有交通银行、邮储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30多家大型持牌金融机构、地方金融机构入驻,业态涵盖银行、保险、基金、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发挥基金乘数效应,促进产投联动,其开展了市场化母基金的探索实践,长沙经开区财政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今年10月,长沙经开区与财信中金达成基金合作,成立财信思迪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60亿元,主要投向园区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四大产业,为长沙经开区项目建设及产业发展引入金融"活水"。

每日经济新闻

何静

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


采访│苏莉娜、李佳琪 文│李佳琪

图│由受访者提供

自1991年广东省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广州成立以来,广东省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至今已走过了30年春秋,在推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环境建设、鼓舞创业青年热情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培育出一大批知名的高成长性企业,为推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孵化器数量达1104家,众创空间达1038家,孵化器、众创空间数量持续5年位居全国首位。累积毕业企业达2.35万家,累计培育上市(挂牌)企业874家,培育了小鹏汽车、完美日记、大疆无人机、云天励飞等一批优质知名企业。

今期,《科技与金融》杂志专访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何静,寻找广东省孵化育成体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双创”发展的密码。

在关键的时刻,遇到了孵化器

我们泛指的“孵化器”,其实是指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包括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多种形态孵化载体的统称(本文将“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泛称为“孵化器”)。

孵化器的主要功能是围绕科技企业的成长需求,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推动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企业成长,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创新带来的成果和突破,释放出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创业企业的累累硕果,将让大众分享科技创新带来的便捷美好生活,而我们需要以呵护之心来拨动创新之弦,需要精准“滴灌”涵养创新创业生态。

何静秘书长从孵化载体的视角深入观察创业者,深刻体会到创业企业的困难,在她眼里,“孵化器就像幼儿园,孵化从业者就像幼儿园老师,初创企业就像小朋友,幼儿园老师的悉心呵护和关照帮扶,是小朋友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近期省孵协举办的“孵化基金对接汇”上,希森美克的创始人蒋卫中先生的分享让何静印象深刻,他表示,“在关键时刻遇到了关键的人”,从获得天使投资、对接产业资源、到参加国际行业展览、参加创赛步入资本赛道……每一步,都是因为所在孵化器的倾力帮助,才让企业抓住机遇华丽蜕变。

何静感慨,希望更多的企业家能够发至内腑的感到:在创业的关键的时刻,遇到了对的孵化器、对的孵化人。这就是对孵化器培育能力最高的肯定,就是孵化人奋斗不息、久久为功的荣光。

孵化器“打铁还需自身硬”

创业之路本就坎坷,而面对一众在孵企业各式“花样”困难,孵化器应当如何应对才能切实帮助到企业呢?何静鼓励孵化器摸准问题、提升对企业“刚需”难题的解决能力。

要为这些初创企业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至关重要,但何静秘书长认为,更重要的是孵化器“打铁还需自身硬”,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也需要孵化行业的壮大发展,孵化器要有足够的能力为“小朋友”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首先要让自身强大起来。

何静建议,虽然孵化育成体系的工作重点是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但这些新产业的根基还是在广东的传统优势产业上,因此,孵化器要深耕原有的深厚产业基础,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培育产业集群,发挥地区原有产业资源优势,通过探索以地方龙头企业、腰部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等新模式,汇集已有的资源要素支持创新等途径,寻找新技术突破点、开发新项目、培育新企业,帮助创业企业走得更稳更快,形成对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能力。

而对于孵化器的全省布局,“广东省内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就像十个手指头有长有短,并非每个地区都要像广州、深圳这样孵化器载体遍地开花。”何静支招,在有些产业较弱的地区,政府部门不一定要追求孵化载体的建设体量,而更应该有选择地把有限的财政资金集中去打造1-2个符合当地实际产业经济特色的孵化载体,重点扶持少量有前景、有特色的创业企业做大做强。

创业永远在路上,孵化亦然

未来,广东省孵化育成体系发展目标将由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提升孵化动能、加速产业孵化为主线,深入推进产业孵化集群培育、特色孵化载体提升、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在孵企业“量质双升”、创业导师“扩容提质”、创新创业金融支撑等六大专项行动。

创业永远在路上,对孵化器来说亦然,向高质量发展目标前行的步伐不能停歇。六大专项行动中有两项对创业企业帮助尤其明显,何静具体谈了一些看法。

“创业导师的作用四两拨千斤,若没有产业资源的加持,创业企业想发展起来太难了,”何静希望未来可以招募更多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科技金融等不同类型的领域专家担任创业导师,“创业导师可以为创业企业指引发展方向、引入产业资源,帮助创业企业少走弯路、少踩坑。”

何静提出,孵化器帮助创业企业对接金融机构时,可以尝试精准对接,做好金融机构和创业企业“男女双方”的“红娘”。孵化载体积极与行业协会、各类金融机构协同合作,在充分了解“男女双方”的特点和需求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筛选与匹配,有针对性的牵线搭桥,提高投融资对接效率,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难题。

为港澳青年提供贴心服务

近年来,随着“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到广东创业。但即使如此,在粤的港澳元素孵化载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数量锐减。

何静表示,疫情影响是港澳元素孵化载体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港澳创业青年面临着一些其他突出困难。部分香港的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但对产业链上的需求不太了解,产品距离市场应用还有一段距离;而澳门文创领域的创业项目居多,这类项目很难达到科技型企业的标准,达不到政府的支助门槛。

为了有效串联港澳创业载体、项目、人才、资本等要素对接合作,吸引港澳优秀创业项目来粤落地,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专门成立了粤港澳“双创”服务专委会,后续在疫情许可的情况下,专委会计划联合多家港澳孵化载体组团去港、澳当地与创业青年进行交流,令创业青年快速对广东省内产业布局的特点以及不同孵化载体的优势有清晰认识,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双向选择的机会,同时集中为港澳青年讲解政府的相关补贴政策、答疑解惑,帮助港澳青年从补贴政策、产业链需求、产业布局等方面全方位对大湾区创新创业环境进行了解。

嘱咐与期待

在采访的最后,

何静送上了给创业青年与孵化器的寄语: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https://www.saximi.com

上一篇:什么叫三沙概念(三沙概念股一览表)

下一篇:辽宁应收账款融资产品(融资产品)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