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基本知识 - - 767股票学习网!

基因测序概念股一览(基因检测概念股)

2023-04-17 06:56分类:熊市操作 阅读: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对此,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基因测序是医疗诊断与治疗的革新技术,基因免疫异常与肿瘤发病息息相关,也为治疗带来可能途径,目前国内肿瘤诊断市场约10亿元规模,技术平台以传统的PCR、ISH、IHC为主,肿瘤精准药物的渗透率正在快速提升,再加上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扩大了适用人群,伴随诊断市场空间进入高速释放期,长期市场空间有望达到百亿元。此外,精准医学已入选“十三五”百大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更为我国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催化作用。

二级市场上,周三基因测序板块表现可圈可点,有25只成份股股价表现跑赢大盘(沪指下跌0.56%),占比五成。其中,马应龙(600993)(3.41%)、美年健康(002044)(2.18%)、金健米业(600127)(1.91%)、朗源股份(300175)(1.64%)、迈克生物(300463)(1.60%)、国际医学(000516)(1.56%)、金域医学(603882)(1.49%)、万孚生物(300482)(1.23%)和昌红科技(300151)(1.15%)等个股涨幅居前,均逾1%。此外,开能健康(300272)、新开源(300109)、安科生物(300009)、中源协和(600645)、共进股份(603118)等概念股也均实现不同程度的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周三实现上涨的15只概念股中,金健米业、马应龙、美年健康、朗源股份、迈克生物、国际医学、金域医学、昌红科技、开能健康、安科生物、中源协和、共进股份等12只概念股股价连续上涨3天及以上。进一步梳理发现,马应龙、国际医学、中源协和、共进股份等4只概念股备受场内主流资金的青睐,合计吸金4455.50万元。

对于基因测序概念股的后市表现,近期机构也纷纷发表研报进行预判,统计数据显示,药明康德(603259)、劲嘉股份(002191)、汤臣倍健(300146)、安科生物、中科曙光(603019)、丽珠集团(000513)、海利生物(603718)等7只概念股均受到2家及以上机构给予“买入”或“增持”等看好评级。

药明康德后市投资逻辑受到机构普遍看好,西南证券表示,新药研发行业难度加大迫使医药厂家转向与研发外包企业合作,且外包行业重心正转移至亚太;药明康德深耕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已经完成技术积累,研发能力位于世界前列,同时公司战略眼光长远,完成全产业链布局,未来增长趋势明确。公司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一批医药外包研发企业,在创始之初便拥有接轨国际巨头的技术能力,尤其是在临床前CRO和CDMO领域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目前公司是业内少有的可以做到覆盖新药研发全产业链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并且在公司投资的52家企业中,大部分为医药行业前沿领域,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基因测序产业化标准将建立 万亿盛宴开启

精准医疗在海外

中国医疗产业高峰论坛今日召开 聚焦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计划正拟定 基因测序万亿蓝海开启

基因科技造就的动物

华泰证券:精准医疗 下一个朝阳行业

基因测序11只概念股价值解析

基因测序产业化标准将建立 万亿盛宴开启

近年来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出现井喷。随着科技部3月下发精准医疗重大科研专项申报指南,我国精准用药与基因测序产业化标准将率先建立起来。此前,在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等的组织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成立,计划于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多家券商研报测算,精准医疗产业涉及的产业规模上万亿元,直接相关的产业规模超过一百亿元。

涉及领域广泛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原副所长于军告据记者,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效益。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表示,当前,国内临床医疗多局限于依靠病人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来确定疾病情况。但在组织器官改变的下面,是大量的深层次分子生物学改变,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以癌症早期诊断为例,发达国家的早期诊断率为50%以上,北欧甚至高达70%-80%,而中国不足20%。

对于美国率先提出精准医疗计划,南昌大学医学院李振山认为应从三方面来看:美国的医疗系统相对比较完善;生物医学研究的成果转化普遍;精准医疗能够解决当前美国疾病诊疗中重要的问题。精准医疗中的诊断成本仅占医疗成本的不到5%,却可以影响近70%的治疗成本。

据记者,精准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在于确定病人群体的异质性以及后续的处理办法,由此直接和间接涉及的行业和相关产业广泛。

确定病人群体的异质性方面,涉及众多科研部门与医疗部门的合作、样本的收集与保存、临床症状和数据的记录与储存、大规模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然后是诊断实现合理的转化,这又涉及到诊断服务业本身及诊断仪器、试剂和技术开发行业等。

确定异质性后的处理办法方面,则涉及制药业,包括开发针对特异群体的靶向乃至基因药物,以及药物应用到临床的诸多环节。

此外,整个过程离不开信息咨询、行业管理等中介机构的参与,以及政府层面的立法和监管。

技术新 难度大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有关人士据记者透露,卫计委、科技部等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后,认为开展精准医疗研究是整个医学界的重大机遇,并提出了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

业内人士表示,开展精准医疗是国际医学发展的趋势,尽快切入有可能弯道超车;随着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医疗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医疗产业是刚性内需且边际效应巨大,可以有效拉动整体经济发展。

精准医疗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层次间逐级提高,难度呈几何级数加大。基础层次方面,基因测序是精准医疗的基础。无论是细胞治疗还是基因治疗,首先要通过基因测序诊断病情才能设计方案。在实施精准医疗方案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细胞和分子级别的检测。基因测序工具分为测序仪和试剂,医疗器械公司可以顺势介入测序设备生产领域。

中等层次方面,主要涉及细胞免疫治疗。通过对免疫细胞的功能强化和缺损修复,提高免疫细胞的战斗力。这种技术治疗癌症效果好,但操作难度大,对患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难以大面积推广。

最高层次方面是基因编辑。癌症本质上是人体基因变异导致的细胞分裂失控。基因剪辑就是对患者癌变细胞的变异基因进行批量改造,使之成为正常细胞。

精准医疗计划获得众多政策利好支持。《科技部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简称“国家指南”)3月8日公布,拉开了精准医疗重大专项科研行动的序幕。国家指南明确,精准医疗将是今年优先启动的重点专项之一,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本年度的科研专项涵盖八大目标,包括构建百万人以上的自然人群国家大型健康队列和重大疾病专病队列,建立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及大规模研发生物标志物、靶标、制剂的实验和分析技术体系,建设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精准医学临床方案的示范、应用和推广体系,推动一批精准治疗药物和分子检测技术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等。

“这标志着精准用药及基因测序产业标准化即将开始。”业内人士介绍,这八大目标环环相扣:构建百万人以上专病队列及大数据共享平台,旨在打下精准医疗的大数据基础;建立大规模研发生物标志物分析体系,是为中国人群典型疾病示范打下产业标准化的基础;推动精准医疗药物进入医保目录,则标志着精准医疗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瓶颈有望被打破。

精准医疗技术新,难度大。目前进入这个领域的国内企业主要是传统医疗医药企业转型、医药器械公司创新以及其他行业跨界三种类型,包括达安基因、迪安诊断、新开源、千山药机、紫鑫药业、北陆药业、仙琚制药、丽珠集团等。

肿瘤诊治成突破口

2015年4月,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公布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名单。达安基因旗下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迪安诊断全资子公司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入选首批试点单位名单。

卫计委指出,将通过试点,做好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验证与评价,逐步完善相关技术规范,提高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和管理水平。除上述两家企业外,入选首批试点的单位还包括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深圳华大临床检测中心等。

据统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1/5;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

对这类恶性疾病的治疗,一方面是加大治疗药物的研发突破,另一方面应从精准治疗角度进行治疗技术的突破。业内人士介绍,当前的肿瘤治疗正逐渐从宏观层面对“症”用药向更微观的对基因用药转变,实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精准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趋势。在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前,继无创产前测序争夺战开展数年后,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检测市场,争夺这块大蛋糕。

此前,在肿瘤个体化治疗领域,国家卫计委仅批准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家,但进展缓慢。在2015年3月国家卫计委公布了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后,个别公司已先下手为强。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的进展快速,其肿瘤套餐已推向市场,目标客户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辅助治疗、预后监控。(中国证券报)

精准医疗在海外

精准医疗行业在美国已经发展成盈利性产业。预计到2019年,全球仅伴随诊断市场规模就将达到5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8.1%。至于基因分型,预计将在2020年被纳入标准临床诊断方法。

自提出精准医疗计划之后,美国FDA与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通力合作协调,推出open FDA数字战略计划,保证研究人员通过一个数字化应用程序接口(API)获取FDA公共数据,从而鼓励创新,促进技术发展。

研究表明,过去5年研发部门在个性化医疗领域的投资已经翻倍,在未来3年内预计增长30%,未来个性化医疗催生的药物研发将占到69%。

通过精准医疗的临床诊断,可以快速便捷地检测出病人的遗传多态性和基因突变。此外,即时检验(POC)和可携带式医疗设备也在不断出现。下一代测序技术(NGS)的发展,促进了大型基因组片段或全基因组测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2015年4月,FDA发布了一个指导性文件,启动了器械快速通道项目,促进对医疗器械监管策略的有效管理,以整合先进的基因组技术,解决复杂的临床需求。目前,FDA完成了23个伴随诊断的审批工作;批准了靶向50个疾病生物标志物的147种药物,包括囊胞性纤维症、癌症、精神疾病、传染病、胆固醇疾病等;审批了超过60个人类核酸检测,发布了超过24个指导性文件。

FDA第一个批准的NGS医疗器械是囊胞性纤维症检测。2013年11月,Illumina宣布首个NGS平台获批,包括MiSeqDx System和配套使用的MiSeqDx Universal Kit 1.0测序试剂,该套试剂可用于外周血样品的人基因组DNA的靶向测序。用于囊胞性纤维症跨膜转导调节因子基因变异检测的两个体外诊断也同时获得许可。这些多层面的基因组囊胞性纤维症靶向检测可用来筛查成年携带者,对新生儿和儿童进行验证性检测,对疑似病人进行诊断。

2015年2月,FDA批准了第一个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的市场营销权,23andMe公司的Bloom Syndrome Carrier Test,用于筛查布卢姆综合征的常染色体隐性携带者基因中含有的该遗传疾病的基因变异。(中国证券报)

中国医疗产业高峰论坛今日召开 聚焦精准医疗

中国医疗产业高峰论坛将于31日在广州召开,此次大会聚焦医疗产业最新政策、分享医疗技术平台的发展信息,对我国医疗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其中,肿瘤诊断和抗癌药物研究进展以及精准医疗技术备受关注。

未来5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中,精准医疗时代的抗肿瘤药物无疑是最受瞩目的。精准医疗已成为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精准医疗的短期目标是为癌症找到更多、更好的治疗手段,其长期目标是为实现多种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精准医疗可以为肿瘤病人及医疗机构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近年来,全球肿瘤的死亡率高居榜首,美国每年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高达1000亿美元以上。肿瘤为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疗效有限。要彻底攻克癌症只有靠生物医药来完成,其中,导向治疗就是利用抗体寻找靶标,把药物准确引入病灶,而不伤及其他组织和细胞。

全球已批准上市的抗癌药物大约有130种至150种。各种抗癌药物制剂大约有1300种至1500种。目前,抗癌药物主要包括化疗和生物靶向治疗药物等,在生物技术药物中,有40%用于肿瘤的治疗。另外,2015年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抗肿瘤、心血管、抗感染三大类新药分别有14个、6个和2个。其中,抗肿瘤、抗感染、心血管是近年来的热点领域。在批准的新药中,有14个抗肿瘤药和6个心血管药,都是大类药物。在抗肿瘤药中,尤其是抗肿瘤的罕见病用药受到市场的关注。机构预计,到2020年,肿瘤药物将增长到150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

从国内来看,政策面持续向好,生物医药被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去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6个部门联合印发《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针对癌症防治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近三年内的工作目标、主要措施和保障措施,凸显国家对癌症及其治疗领域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对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提出进一步要求,医疗机构要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的品种数量,对同一通用名称药物品种的品规数量作出限定,并定期开展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监测与评价,落实处方点评及公示制度。

随着精准医疗的日益发展,肿瘤药、血液系统疾病药物在未来仍将是突破性治疗药品认定最为集中的疾病领域。在政策扶持的助推下,生物医药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各细分行业有望率先受益。(.上.证)

精准医疗计划正拟定 基因测序万亿蓝海开启

据记者获悉,拥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的国家基因库正在深圳抓紧建设,平台每年产出的基因数据将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这一平台今后将对接生物、医药、新型农业等众多新兴产业,为百姓健康、生物制药、高效养殖等提供原始基因数据,并将催生总价值上万亿的市场,预计仅基因检测服务业在五年内就可以达到百亿级市场。

政策积极鼓励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官员据记者透露,国家卫计委最近会同科技部等部门,按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联合一批顶尖科学家,正在拟定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

国家层面组织专家论证,一致认为现在开展精准医疗研究是整个医学界的重大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按照中国的需求,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和计划,搞好顶层设计,并进行系统谋划。据透露,精准医疗有望写入“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突破领域。

据了解,最早提出精准医疗计划的国家是美国,今年2月由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率先提出。国家相关部委获悉后形成专文报送中央,中央领导批示科技部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牵头研究。

相关政府机构也屡次发文出台政策,鼓励精准医疗行业发展。5月10日,国务院发文取消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芯片诊断、免疫细胞治疗等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华大基因战略执行委员会朱岩梅表示,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引导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监管从事前准入转为事后监管,将有助于激发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更多技术项目,推动精准医疗产业快速发展。

3月27日,我国发布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同月,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建议在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付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

2014年3月,国家卫计委医管局发出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的通知,明确试点的项目包括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表示,当前,我国的临床医疗模式如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临床实践仅局限于依靠病人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来确定疾病。实际上,水面下的冰山才更具危害性。在组织器官改变的下面,是大量的深层次分子生物学改变,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这些是组织器官病变的主因,但我们却对此缺乏深刻的了解。以癌症早期诊断为例,发达国家的早期诊断率为50%以上,北欧甚至高达70%-80%,而中国却不足20%。中国的多数癌症诊断都是中晚期,治疗非常被动和盲目。

药企抢先布局

在一系列政策驱动下,精准医疗成为目前医药行业最大的热点,相关概念股受到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北陆药业年内迄今涨幅280%,新开源年内涨幅260%,达安基因年内涨幅210%……这些公司都顶着精准医疗的光环。

精准医疗是个系统工程,大数据是基础,基因测序是工具,只有软硬件有机结合,才可能实现技术上的精准医疗。基因测序产业的竞争要素是技术、服务和渠道,门槛是数据库,落脚点在患者教育和科普过程。

上游测序技术上,Illumina的机器已接近顶峰。中游测序服务领域,本身壁垒较低,未来会出现超大规模的第三方检测工厂,实现规模效应,企业未来转型的出口是健康、医院、第三方医学检验。中游数据解读方面,未来市场格局将分为自行解读和外包解读两大阵营,外包解读将催化产业不断涌现出各种创新服务模式。至于数据库的建设,业内看好通过市场化的竞争,由企业投资整合资源来积累数据的途径。解读服务发展的催化剂在需求,落脚点在患者教育,医生和患者对基因检测认识越多,了解疾病机理的欲望就越强,数据挖掘的需求就越大。

下游临床应用上,人基因组与疾病筛查是必然趋势。肿瘤诊断作为第二大应用,个性化用药和早诊是必然发展方向。其他已经应用的领域主要包括:耳聋基因的筛查、罕见病筛查、地中海贫血、靶向药物伴随诊断。

A股上市公司中,除了知名度较高的达安基因、迪安诊断、新开源、千山药机、紫鑫药业、北陆药业外,仙琚制药子公司索元生物也定位精准医疗,通过独特的生物标志物平台技术指导临床“废弃”的创新药物研发再生,实现从零到数亿元的价值重建。

丽珠集团参股美国肿瘤精准治疗领导者Cynvenio,后者专门从事肿瘤基因检测服务,为采取高纯度提取循环肿瘤细胞群来进行DNA测序的领先企业。Cynvenio的重点产品ClearID能够在血流中检测乳腺癌病症,已被美国主流医疗保险公司覆盖。它还是FDA最早批准的肿瘤筛查公司,技术领先,其共同创立人中包括麦肯锡前合伙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值得重视的是,基因检测江湖中的“一哥”——华大基因,已于近期发布了创业板招股说明书。

肿瘤检测市场先行

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今年4月公布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单位名单,意味着肿瘤病种的基因测序得到监管层首肯。

达安基因控股孙公司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及迪安诊断全资子公司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入选首批试点单位名单。卫计委指出,将通过试点,做好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验证与评价,逐步完善相关技术规范,提高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和管理水平。除上述两家外,入选首批试点的单位还包括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深圳华大临床检测中心等。

2006年我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30年来,乳腺癌死亡率上升了96%,而肺癌死亡率更是狂飙465%。根据《世界癌症报告》统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1/5;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1/4。对这类恶性疾病的治疗,一方面是加大治疗药物的研发突破,另一方面应从精准治疗角度进行治疗技术的突破。

业内人士介绍,当前的肿瘤治疗正逐渐从宏观层面对“症”用药向更微观的对基因用药转变,实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精准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公认趋向。鉴于肿瘤基因测序的市场广阔的前景,继无创产前测序争夺战开展数年后,国内多家基因公司开始进入肿瘤检测市场,开始争夺这块大蛋糕。

此前,肿瘤个体化治疗仅由国家卫计委批准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北京博奥医学检验所和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者皆为政府背景,开展进度缓慢。国家卫计委批准首批肿瘤高通量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后,个别公司已先下手为强。华大基因旗下华大医学的进展最为快速,肿瘤检测即华大医学“生死战略”战略中的“死”战略之一。

华大医学的肿瘤套餐已于近日出炉并正在推向市场,目标客户既包括健康人群、高危人群,也可辅助治疗、预后监控。此套餐涉及肿瘤种类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为全面的。健康、高危人群适用于“遗传性肿瘤筛查”,包括男性15种、女性16种常见肿瘤的筛查,乳腺癌、卵巢癌、肺癌等常见癌症均在套餐范围内;罹患肿瘤的患者则适用于个体化治疗套餐,定位于针对性用药、预后复发监控等。(中国证券报)

基因科技造就的动物

如何获得体格更健硕的猎犬,如何培育毛更长的山羊。我们的祖先往往让来自不同地区优质品种的狗和山羊杂交,经历多代的筛选来获得性状表现更突出的品种。进入分子生物时代,科学家们则采用更高效快捷的方法培育动物,以获得通过杂交也难以实现的超级动物。

从基因编辑技术问世起,包括小鼠之类的动物毫无争议地成为实验对象。随着基于核酸酶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出现,被纳入实验范围的动物种类陡然增加,大鼠、猪、奶牛、狗、蝴蝶、猴子等都成为研究对象。

今年10月,中国科学家在《分子细胞生物学》杂志发表成果称,已经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培育两只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基因敲除狗,由于狗的生殖生理较为特殊,狗基因组的定点修饰一直未获得成功,此次发布的成果意味着首次建立了狗的基因打靶技术体系。MSTN因子对骨骼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基因被成功敲除后的2只小狗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比同龄的小狗肌肉更为强壮,成年后也将拥有更强的运动能力。专家认为,狗与人拥有数百种相同遗传性疾病与症状,基因敲除狗的问世对于研究人的生理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科学家还在陕西地区培育了肌肉更强壮,羊毛更长的新品种山羊。研究人员同样是在研究多年未果后,采用了最新的CRISPR—Cas9技术,通过精准剪切DNA敲除了抑制羊毛和肌肉发育的基因,从而得到了想要的小山羊。而这项研究的目的似乎简单得多。在确认安全可靠后将尽快开始商业养殖,提高牧民的经济效益。

云南灵长类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家则通过基因编辑来促进猴子的神经发育,并希望通过动物模型来研究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

此前,国内最出名的基因编辑动物莫过于华大基因对外出售的宠物猪。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终身体重不超过15公斤的迷你猪。

除了基因编辑技术,多年前轰动全球的克隆技术也已应用到畜牧育种上。今年9月,国内首批含有脂肪性脂肪连接蛋白基因的体细胞转基因克隆牛成功繁育后代,评论认为国产雪花牛肉走上餐桌的速度再度加快。

今年11月,北大博雅集团又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将与韩国秀岩生命工学研究院(SooamBiotech)合作在天津建造全球最大克隆工厂,最终每年生产100万头克隆牛。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还会把这个克隆牛场作为一个“种子工厂”,将克隆牛胚胎卖给下游产业链。公开报道显示,国内尝试克隆良种牛并希望商业化运作的企业也并非北大博雅集团一家。不过预想能否成功实现,则需要时间来检验。(.上.证 .王.文.嫣)

华泰证券:精准医疗 下一个朝阳行业

投资要点:

本文首次提出精准医疗投资概念主题,文中主要解释了什么是精准医疗,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荐精准医疗及挖掘对应的投资机会。

什么是精准医疗?精准医疗又叫个性化医疗,是指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代谢组等相关内环境信息,为病人量身设计出最佳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和副作用最小化的一门定制医疗模式。因此相较传统医疗,精准医疗具有针对性、高效性及预防性等特征,将开启医疗新时代。美国积极推进精准医疗,并获得了一定成效,近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又宣布了一个预算为2.15亿美元的精准医学计划。

为什么现在推荐精准医疗.1)精准医疗在国内的发展正处在医疗卫生支出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且国内重大疾病死亡率上升、新生儿残疾率上升的严峻趋势下对精准治疗需求正急需开启的宏观背景;2)精准医疗发展的关键--基因检测技术正迎来政策之风和技术之风。首先国内外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成本大幅下降打开了其巨大的商业应用空间。其次近期在时隔一年之后国内关于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诊断临床应用试点工作通知的下发为其产业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并使得目前的基因测序行业逐步走向规范,未来试点有望逐步放开,考虑到肿瘤诊断和个性化医疗的兴起,精准医疗迎来发展东风。根据Illumina公司数据,全球NGS(二代基因测序)的应用市场规模预计为200亿美元。

精准医疗的投资机会在哪?根据上面分析,精准医疗作为医疗模式的革新对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未来的投入有望提升,将在基因测序技术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迎来黄金发展期。以无创产前筛查为例,我国每年的新生儿数量约1600万,按10%的市场渗透率,3500元/人次计算,市场空间约56亿元/年,随着技术的发展,成本继续下行将进一步打开市场空间,假设下行至1500元/人次,渗透率至50%,则市场空间有望上行至120亿元/年。考虑到每年三四百万的癌症发病人数,肿瘤诊断和个性化用药的应用空间更加巨大。因此精准治疗是下一个新兴朝阳行业,建议积极关注基因测序、肿瘤诊断及个性化用药等相关投资机会,对应可关注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紫鑫药业、千山药机、新开源、北陆药业、恒瑞医药等个股。(中国证券网)

摘要

时值春运、春节人口流动高峰到来之际,全国多地防疫形势升级。与此同时,A股市场新冠检测概念股迎来上涨行情,1月10日,板块内多只股票已连日大涨。

据了解,此前“奥密克戎”变体传播下,海外新冠疫情持续严峻,全球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需求激增。A股多家涉新冠检测上市公司此前已分别获得德国BfArM、英国MHRA、法国ANSM、意大利MDS、奥地利BASG等认证,顺利进入上述市场,海外新冠检测试剂外贸订单及相关收入大幅增长。

 

全球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需求激增

据证券时报报道,由于海外疫情严峻,全球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需求激增。在美国,通常两剂快筛的试剂盒售价14至24美元,如今因为货源短缺,在部分市场上该价格已经翻几倍,达到75美元(约合人民币478.2元),甚至还有的标价80美元(约合人民币510.1元)。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出口新冠检测试剂10.8亿人份,新冠试剂销售收入预计在50亿美元左右。据BCC Research调研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新冠检测市场高达603亿美元,预计2021年844亿美元,2027年将增至195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5%。”

2021年12月21日,清华大学全球健康与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教授介绍:“奥密克戎”是一个新型突变株,它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状态、传播力及致死率都在研究和评估阶段,其传播效率及致死率并不如想象的那么乐观。

同时,腾盛博药接受包括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浓度下,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在人的血清里的最高抗体浓度可以达到针对“奥密克戎”突变株IC50值的千倍和IC90值的百倍数量级。

 

新冠检测概念核心龙头股

1、金域医学603882:核酸检测龙头股。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2.44亿元,同比增长56.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1亿元,同比增长275.2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57亿元,同比增长357.24%。

金域医学短期业绩受益于核酸检测需求的增加,公司是第三方核酸检测量最高的机构。预计新冠核酸检测业务将会为公司创造非常高的利润。公司未来业绩的增长主要受益于特检业务比例的提升、独立医学实验室进入收获期、和第三方医学检验外包渗透率的提升。

  1月4日开盘消息,金域医学3日内股价下跌5.86%,最新报102.88元,成交额5.18亿元。

2、达安基因002030:核酸检测龙头股。

  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53.41亿元,同比增长386.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49亿元,同比增长19912.78%。

  公司目前新冠核酸检测试剂日均标准产能约为100万人份/日以上。

  1月4日讯息,达安基因3日内股价上涨0.5%,市值为282.79亿元,涨0.45%,最新报20.15元。

3、谱尼测试:2020年报显示,谱尼测试实现净利润1.64亿元,同比增长30.91%。

  子公司实验室成为苏州新冠病毒检测定点机构。

4、开普检测:公司2020年的净利润7426万元,同比增长-31.38%。

  “国家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原国家继电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能微电网控制设备及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国家智能配电网自动化设备及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筹)”,是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资质认定(CMA)、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CNAS)的独立第三方检测实验室。

5、钢研纳克:公司2020年的净利润7722万元,同比增长11.69%。

  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钢研纳克)是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6、华测检测:2020年净利润5.78亿,同比增长21.25%。

  华测检测是国内唯一一家涉及食品安全检测的上市公司。

7 、国检集团:2020年净利润2.31亿。

  主营建筑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建设工程质量的检测以及认证服务。

 

核酸检测概念股其他的还有:

1、华昌化工:近7个交易日,华昌化工下跌4.46%,最高价为13.08元,总市值下跌了5.33亿元。

2、西陇科学:在近7个交易日中,西陇科学有6天上涨,期间整体上涨28.64%,最高价为12.45元,最低价为8元。和7个交易日前相比,西陇科学的市值上涨了19.55亿元。

3、明德生物:近7日股价上涨2.87%。

4、华测检测:近7日股价上涨1%。

本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买卖&指导,买卖决定在个人,据此操作,盈亏自负,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仅需下单-采集-分析简单三步,即可辨别几十种遗传疾病风险”,当“基因检测”成为日常消费品,你会购买吗?

6月22日,随着上市钟声敲响,有消费级基因检测第一股之称的美因基因正式登陆港股,上市首日市值突破45亿元,将业界目光再次吸引至这一新兴赛道。

“消费级基因检测”,即直接面向大众人群的基因检测,据权威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研报,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市场规模为人民币151亿元,预期于2025年将达到487亿元,自2020年至202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6.4%,并预期于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536亿元。

基因检测唾液样本自采工具。受访者供图。

消费级基因检测成 “新风口”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美因基因已经进行了超过1200万次基因检测,2021年平均每月进行逾246,000次检测。” 美因基因招股书显示,其于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1.24亿元、2.03亿元和2.37亿元。

从成立到上市,美因基因仅花了7年时间。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研报数据,按累计已进行检测量计,美因基因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平台,2020年美因基因在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的市场份额超过60%。

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站上新风口的背后,少不了政策的引导加持:2015年,国家科技部首次召开“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会议”,宣布将在2030年前投入600亿元发展精准医疗,基因检测则是实现精准医疗的基础路径。

记者注意到,以2015年为分水岭,国内的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开始爆发式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基因检测公司,其中Wegene微基因、水母基因、美因基因等更是在成立之初就受到了贝壳天使资金、迈克生物、上海易方达、苏州瑞华等大量明星资本的青睐。

资本狂热追逐的,是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一片“蓝海”的市场前景。据iResearch统计数据,2016-2018年期间我国消费基因用户规模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年均高速高达223%,2019年时,我国消费基因用户规模就已近220.7万。《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白皮书》中,艾瑞预计2022年,消费基因检测累计用户规模将达到2070万,其增长主要来自渗透率的提升。

“收到了检测盒时本来以为很难用,结果老人自己在家就完成了口腔取样,挺方便的。半个月左右就可以查询报告,有非常详细的用药安全风险提示,包括用药推荐量等等,感觉还是有点用的,我后来又给自己买了一个糖尿病基因测序套餐。”林生(化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一个月前,他于某网购平台上为家里的老人购买了糖尿病用药指导基因检测盒,用了平台活动券以后,售价不到700元,相对于医院里动辄上千的基因检测费用来说,非常亲民。

“要推动基因检测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开展重大疾病早期筛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精准检测方案和决策支持。”2022年5月发布的 《“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再次为基因检测赛道的火热加了一把火。截至目前,企查查数据平台显示,我国涉及消费基因检测业务的企业数量超200家。

专家建议普通人群无需进行基因检测

不过,在采访中多位受访专家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基因检测对于精准医疗意义重大,但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的临床指导意义并不强,与此同时,我国基因检测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市面上提供的基因检测服务良莠不齐,需加强鉴别。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某网购平台上以“基因检测”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搜索到的基因检测产品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检测涵盖癌症、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缺陷等疾病风险预告、用药指导以及祖源追溯等多种项目,不同品牌各有侧重,但均以“便捷+经济”为主打,检测采样方式一般以唾液采样为主,“自己在家按照说明书操作即可完成,采到口腔上皮细胞组织就可,采样后封存再邮寄回公司即可。”多家基因检测店铺客服告诉记者。

“目前市面上的基因检测,多以低通量基因检测为主,主要方法有PCR方法、基因芯片等,实际上成本都不高,还同时呈现出了持续下降趋势,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越来越受欢迎,但其临床指导意义有限,一般情况下,临床不会采用患者自行携带的第三方基因检测报告,对于大众而言,更多的消费驱动力是新鲜好玩。”一位不愿具名的基因检测业内专家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透露。

“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遗传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检测在临床诊断以及用药指导上发挥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以糖尿病为例,目前仅有四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经过基因诊断后可指导精准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但需要注意的是,但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人群中比例小于1%,因此,我们一般不建议进行未经专业医生建议的糖尿病遗传基因检测,一是没必要浪费资源,指导临床诊治的作用非常有限;其二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所给出的检验报告没有专业医生结合临床的解读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误解、焦虑和接受不恰当的治疗。在临床上,我们往往是在患者的临床特征非常符合某种可以实施精准治疗的特殊类型糖尿病时才建议患者做糖尿病遗传基因检测。

广东省人民医院检验科临床分子组组长李正康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建议,如确有需要在市面上购买基因检测时,检测机构一定要有相关资质,另外,最好选择有正规收费标准的项目,依托公立医院开展的检测项目是比较有保证的。其次,如果是以疾病诊断和预测为目的,基因检测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要根据患者家族史、临床表现、疾病史等来进行综合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对疾病风险做科学的评估,而不能滥用基因检测,这样会增加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

“特别要关注的是心理负担,普通人没必要去做这方面的检查,应该咨询专业体检医生的意见,综合判断后去针对性检测更有意义。” 李正康表示。

“此外,普通患者人群通过基因检测方式来选择用药存在一定的风险。”纪立农特别强调,以糖尿病为例,目前糖尿病精准医学研究所获得的证据尚不能支持根据基因的特征在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中开展精准治疗。临床医生主要根据患者以往病情、药物使用史、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如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指标等进行综合判断调整用药。“比如,现在有研究发现携带了某种基因变异的糖尿病患者人群在接受某种药物治疗时,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其血糖控制要优于没有这种基因变异的人群,这一研究结果会被用在基因检测报告上用以指导用药。但事实上,这种和基因变异相关的血糖控制上的微小的差异在临床上没有意义。”

责编:林敬

主编:张赫

校对:孙宝光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https://www.saximi.com

上一篇:电子元件板块股票(电子信息板块龙头)

下一篇:金达莱环保概念股(环保概念股历年走势)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