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基本知识 - - 767股票学习网!

陈光标怎么样了(陈光标 女儿)

2023-04-17 01:55分类:波段操作 阅读:

莎士比亚将慈善比作“高尚人格的真实标记”。慈善不分大小,不仅是一种人格,更是一个行动,凝聚着所有的美好。可是,当单纯美好的奉献被披上了金钱的外衣、穿上了欲望的镣铐的时候,付出就会变得如同被墨水点沾过的清水一般,变得丑恶。

“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曾经拿铸成的钱币墙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将名声传播到了极点。

但是渐渐地,人们发现原来经常出现在各大头条的陈光标似乎是隐身了一般没有了声音,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这究竟是因为做慈善之人心虚逃窜,还是因为舆论声音的夸大其实?窦文涛先生研究了这个现象,慨叹陈光标先生被搞后没人敢捐钱慈善了。

回忆慈善本心

1968年,陈光标出生在一个改革开放还未开始的时代,依靠种地为生的父母辛苦劳作,努力养活着家里的五个孩子。

可是,由于集体土地并为引起所有人的重视,不久陈光标的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由于家庭的困窘,先后饿死,这也给陈光标童年对于灾害和贫困的伤害有了极其深刻的认识,他开始发誓要改变自己的一生,不再因为饥饿而担惊受怕。

依靠着自己从小设立的目标,陈光标开始将金钱和付出看得十分重要。1978年,还在上小学的陈光标开始将自己的创业想法第一次落实到了行动之上。每天中午在别人午休的时候总是提着一个小扁担,跑回离学校一公里多的一口井中打水,在挑回集镇上叫卖。

就这样,在每天一毛钱、两毛钱的集赞下,陈光标不仅仅攒够了每年要上交的书本费,还代替邻居家没钱上学的孩子上交这一份书本费,并告诉他要依靠知识一起改变贫困的人生。

小陈光标不仅仅是善良的,更是可敬的,年纪很小就将自己辛辛苦苦积攒了一整年的积蓄捐赠给了同学,还有着远大的胸怀和理想。

不久,年仅17的陈光标依靠着过人的创业头脑,成为了家乡江苏省泗洪县里远近闻名的少年万元户,不仅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让自己的家人开始过上好日子。

度过千禧年之后,陈光标的事业也在节节攀升,先后开设了南京一家有名的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一家致力于再生能源和新型材料制造的朝阳产业,他的梦想成为了现实。

从1996年陈光标创业之初,他就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之中,并把它真正当作自己的使命去完成。甚至是在自己一年收入不到20万元的时候,还是坚持将3万元资助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安徽白血病患者。

变了味儿的慈善

可不同于原先的单纯、低调、温暖、为人,这次的慈善好像变了味儿一样,充满了金钱、名誉的味道。为了宣扬他的善举,陈光标找来了当地的媒体,将他的慈善募捐的事情通过报纸宣传了出去,还要求媒体拍下了他和受捐赠人的合照,发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之后,陈光标不仅将慈善事业做得越来越大,更将声音造势搞得越来越猛。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陈光标带领了数百名抗灾团队、上亿元捐赠资金,来到了震区,不同于韩红默默无闻的奉献,陈光标将此事大力宣传,提高声誉。

高调的情怀给予了他足够的知名度之后,他开始将自己产业的产品都贴上或者口述上一份爱心的标签,通过让人们产生对公益事业的奉献之心骗取更多实际购买行为的转化。

在陈光标的慈善报道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个男人站在用金钱堆砌成的墙前,用着最张扬的笑容、竖起的大拇指,表达着内心的空虚和虚伪。

陈光标没有了声音

陈光标好像一瞬间被千夫所指,引发了关于真假慈善的舆论热潮。人们开始追问他捐赠的物资都去了哪里?起了什么作用?人们开始通过网络、信件等一切可以想到的方式,诅咒他、咒骂他。

最终逼得陈光标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活回了低调的农民,彻底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声觅迹,没有了声音。

陈光标慈善的目的被媒体强加到了为了产业的发展、为了弥补自己内心的空白,甚至为了名声。将陈光标评价为被金钱和赞扬的包围下对自己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虚伪先生。

是为人的高调还是舆论的压迫

中国上千年的礼教文化将华夏子孙的骨髓里融入了低调、含蓄的基因传统,为人处世以和为贵、言谈行事不漏滴水。但是,中国更有一个声音的存在,那就是兼容并蓄。我们允许默默无闻之人存在的同时,也要允许高调处事的人的存在。

在网络兴起的时代,语言可能是虚伪的、图片可能是片面的,但是数据却绝对不会造假。

从1998年开始,陈光标的捐款数额超过了二十亿人民币,他直接帮助的特困家庭超过了七十万个,不仅如此,他还设立学科专项基金、组建抗灾支援团队,为中国的贫困人民贡献力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陈光标为人处世的原则。陈光标是一个胸怀坦荡之人,在他的认知中,他坚信只要是为社会做好事,没有什么是不能说的,他憋不住,更不愿意憋。

陈光标的慈善是一份不知天高地厚的、高调的慈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慈善才给予了千千万万贫困家庭和求职青年的希望。

他们不知前路如何、不知自己前进的动力在哪,恰恰是陈光标的这一份高调,才能让他们知道求知的路固然艰辛,当下的情况固然艰难,但是社会主义会给予你们翅膀,阻断你们暂时的困难。也让这些受到帮助的青年、家庭在成长之后,更加心怀感恩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是一种社会的良性循环!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即使我们认同他是一位因为浮躁的社会压得忘记了自己的初心的虚伪先生,但是他专心做慈善的事情还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多少成功人士在扬名天下之后能想到做慈善,他们宁愿让钱留在仓库里发霉腐烂也不愿捐出一文,不如陈光标先生的万分之一。无论陈光标是出于怎样的目的做慈善,最起码他是在真真正正地做,单从这一点来看,他就能称得上“慈善家”这样一个称呼。

窦文涛就对此非常感慨,在各种新兴事业不断绽放的今天,社会愈发浮躁。人们在自认为的“道德”和“责任”的生活里言论自由,肆无忌惮地发表着对世俗的批判,却在批判中失去了对于慈善的初心、慈善的纯真和慈善的温暖。

陈光标固然有很多为人处事上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要客观的再思考一遍、先反思一下自己。

窦文涛说:在陈光标先生被言论冲击之后,便没人敢捐钱慈善了。社会的舆论不仅可以让一个陈光标没有了声音、让千千万万做慈善的大将消失在视野里,它也可以激励出一个陈光标,千千万万胸怀天下之士。

请不要让自由变成武器,刺痛人们心中仍有的善良。从我做起,从每一句话做起,不要让像陈光标的“消失”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不要让渴求知识的贫困学子蜷缩在无尽的黑暗深渊。

文|尼尔笔记

编辑|尼尔笔记

引言

都说故事来源于生活,热门影视剧《人民的名义》,那整面墙都是人民币的桥段,着实震撼到了无数观众。

其实早在2013年12月,南京知名企业家——陈光标,就把这一切变成了现实,他站在那用一捆捆钞票打造的“钱墙”当中,闲庭信步,侃侃而谈

让人震撼无比的场景,使他瞬间成为了媒体的焦点,他表示此举意在支持经济大普查;同时也表示,愿捐出15亿,修建从厦门通往金门的大桥。

这种近乎炫富的慈善方式,也让陈光标备受争议。

近几年来,关于他的消息少之又少。

然而,在查询信息后你会发现,疫情期间,他还默默的向武汉捐赠了价值超千万的物资。

昔日高调的陈光标,为何现在如此低调?他之后消失在大众视野,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幼时陈光标

陈光标出生在江苏泗洪县一个赤贫的农村家庭。

在那个改革没有开放的年代,陈光标的父母只能依靠种地来养活一家七口。

父母的辛苦劳作,也并没有改变家里贫困的现状。

在陈光标四岁那年,陈光标的一个哥哥一个姐姐被活生生的饿死。

这在幼年的陈光标心理留下了深深的阴影,那种对贫困的恐惧感一直在影响着他,使陈光标自幼对金钱就有着格外的渴望,他发誓一定要挣钱,要过上好日子。

年轻的万元户

小学的时候,陈光标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放学后,他就用稚嫩的肩膀挑着从深井中取出的水,挑到镇上去叫卖,就这样赚到了他的“第一桶金”。

也成就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慈善之举:看着邻居家的小伙伴拿不出钱买书本,主动帮他把书本费交了。

不满足的陈光标,在13岁暑假的时候,又发现了一个好生意——卖冰棍

在走街串巷,吆喝售卖的过程中,细心的陈光标发现,村子间粮食的差价竟然都不相同。

于是,果断的购买了拖拉机,开始贩卖粮食,每逢周末,陈光标就会一大早开着拖拉机,去贩卖粮食,一天下来,居然能赚到300元钱。

在他十七岁的时候,陈光标就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万元户

下海经商的第一桶金

赚钱的同时,陈光标的学业也没有废弃,1985年他考入南京中医学院。

毕业之后陈光标在南京的医院当医生,但是对金钱的渴望,让他不安于只是当一名医生,就这样,他不顾亲人的反对,依然选择了下海。

1995年,在寻找商机的陈光标,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台机器前,议论纷纷,陈光标连忙上前查看,发现是一台耳穴病探测仪,本就是学医的陈光标,一下就嗅到了商机,他花钱对仪器进行了改进,就这样,一款全新的“跨世纪家庭CT机”横空出世。

很快陈光标就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而也是这第一桶金,让陈光标饱受质疑,说他欺骗病患以及中老年人。

也是这一年,陈光标拿出了手里资金的一半,为家乡修了一条“阳光公路”,那条路至今依然存在。

尽管1996年,正是陈光标公司起步之时,急需用钱,陈光标也没有停止他的慈善之路,他依然拿出3万元钱,资助了安徽一位白血病患者

1997年,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2000年又组建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

陈光标的公司走上了正规,生意越做越大,他再也不用为钱的事情所发愁,幼年时期许下的誓言,在这时终于变成了现实。

慈善之路

大概是幼时的经历使然,让陈光标物质丰富的同时,也一直在致力于慈善事业。

但是不同于大家观念中认为的“做好事应该不留名”

陈光标为了宣传自己的善举,每次做慈善的时候都会找来各大媒体报道他的慈善事业,但是比起低调行善,陈光标的慈善却给人了一种充满利益的味道。

2002年非典爆发期间,陈光标向安徽省医疗机构捐赠了800台红外温度检测仪,现金200万元,为身处疫情的人们点亮了生的希望。

“中国首善”

而使陈光标真正被全国人民所熟知的。

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善举: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陈光标在得知汶川地震的第一时间,连忙组织了一批救援队,准备钱、器械、生活用品等物资,带领救灾团队(120名操作手、60台大型机械)赶赴现场

在这场举国关注的灾难中,陈光标总计捐款达1.3亿之多,帮助救出100多名活生生的生命

这一善举,感动了无数人,他也被赋予了很多的荣誉,也使得他被推上了“中国首善”的位置上。

陈光标的高调之路

从此,陈光标更加的热衷于慈善,同时也越发的高调。每次的捐赠也都是那么的让人瞠目结舌,那一捆捆现金堆砌而成的“钱山”,“钱墙”博得了无数的眼球

高调行善的陈光标得到了众多的支持者。

质疑声

当然也引发的更多的质疑,有人认为他高调的捐赠方式是对受帮助者的不尊重,更有甚者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捐赠,捐赠的东西到底都去了哪里?

但是,面对质疑,陈光标不以为意,他声称:自己如此高调行善,主要是为了给慈善做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家投入到慈善事业当中

面对外界的质疑,陈光标高调的慈善行为,却得到了妻子张婷的大力支持。

2009年,张婷在了解到青海玉树藏区的孩子学习条件非常差,房屋尽是有裂缝的危房,随时有倒塌的风险,就刻不容缓的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陈光标。

陈光标就带着妻子的嘱托来到了玉树,当看到孩子坐在岌岌可危的教室里,没有桌椅板凳,有的只是一个个孩子蹲坐在地上,抱着课本,认真的听着老师讲课

这一刻,陈光标被深深的触动

他想到了自己小时候那贫苦的经历,当他了解到当地还有很多学校是这样的情况后。

他果断决定捐赠了46所小学,3万余套校服,8千余书包,以及数万台电脑,累计捐款捐物资金达两千多万元

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发生了5.8级地震,陈光标再次赶赴灾区,捐赠了20万元。

但是捐款时,陈光标让领到捐款的灾区人民高举现金和他合照的照片,让更多的人站出来指责陈光标慈善目的不纯。

2014年,这一年彻底把陈光标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陈光标赴美打算10亿美元收购《纽约时报》

在美期间,陈光标也没有放弃他的慈善事业,他请了多位流浪汉饱餐一顿,并承诺会赠予每个流浪汉300美金,但是最后确不了了之。

当然《纽约时报》也拒绝了陈光标的收购。

也是这个时候有媒体爆料:陈光标当年发家的第一桶金,就是欺骗患者和中老年人所获得。

面对媒体的质疑,陈光标没有多做解释,只是表示会继续慈善事业。

 

同年,网上发布的冰桶挑战公益活动,陈光标也在微博中发布了挑战。

视频里:陈光标在冰桶里足足坚持了30分钟,并且表示如果有人能够在时间上超过他,就捐款100万元,有效期6天

然而,所有尝试的人,都以失败告终。

当质疑的声音再次响起时,陈光标却以自小习武,身体素质好为由做出回应。

这一下,广大网友不买账了。

随后有专家通过实验证明表示:“人体在冰水混合物中浸泡超过五分钟,就会对身体机能造成损害,超过半小时,就会出现生命危险,陈光标视频的冰桶挑战完全是造假的”。

在强有力的证据面前,陈光标不得不出来做出解释:“其实我的冰桶挑战视频里的不是冰水,是50度的温水,我做着一切都是为了慈善事业”。

几次不着调的行为,大大损坏了这位“中国首善”企业家的形象。媒体也大肆出来指责陈光标资金来源不明,说他诈捐。

“首善”还是“首骗”

2016年一篇名为《“首善”还是“首骗”》的文章,引起了广大关注。

陈光标也在舆论压力之下,举办发布会做以澄清,当在场记者要求查看所捐物品票据时,被陈光标拒绝,现场争议不断,发布会也不欢而散。

“中国首善”沦为了“全国首骗”。

不断的负面新闻,使得陈光标臭名远扬,也给他的家庭造成了困扰。

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自己可以一笑置之,但是给家人带来的困扰让我压力很大,我的两个孩子被同学所孤立,我的小儿子更是无法承受,不愿意继续上学,我的妻子跪倒在地上求我不要再做任何媒体宣传,自己的父亲因为乡亲的指指点点不愿意出门”。

种种压力之下,也为了自己的亲人,陈光标做出了妥协,不在媒体面前出现

隐于幕后/继续慈善

陈光标再度引发关注是在2020年。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陈光标亲赴武汉,带着筹集的口罩、食品、消毒液、医疗器材等物资逆行而上,默默捐出了价值千万的物资

同年7月,为支持张家口市举办冬奥会、无为市政府用于防洪抗灾、陕西旬邑马栏阳坡头希望小学,共捐赠2000万人民币及30部依维柯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骗子”在淡出灯光之后,并没有放弃慈善事业,在消失的几年中,他陆陆续续捐了7000多万。

当被问道为何不再高调宣传时,陈光标表示,“前些年的流言蜚语,让家人们饱受煎熬,我的生活不只有我,还有他们”。

但是,他也表示:“未来依然会坚持慈善事业,只是不再高调行善”

2022年大年初二,陈光标回到老家江苏泗洪,他为乡亲们搭戏台,请戏班,还给每个孤寡老人发红包,当看到老人们那灿烂的笑容,陈光标也发自内心的满足!

陈光标从1998年便开始做慈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的捐款金额达到将近三十亿人民币,帮助了超过几十万的困难家庭,多次组建抗灾支援团队,还设立了许多专项基金,这一桩桩,一件件,也足以说明他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贡献

结语

陈光标的慈善,不同于以往我们认知中的默默付出。

他的高调与张扬被很多人所不喜,不可否认他在自己选择的慈善道路上犯过错误。

但是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因为他做了一件有损形象的事情就无限放大,肆无忌惮的去批判,谴责一个正在做善事的人。

高调也好,低调也罢,当都是陈光标在以自己的方式去回报社会,20年,30亿,不管是时间还是金钱,都是无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相信陈光标的事迹,也会影响到更多的人,在慈善事业上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千万富姐入狱18年 70岁出狱后打扫厕所再创业

 

[摘要]老太2000元白手起家,成千万富翁,却因投机倒把等罪名,入狱18年,期间丈夫无情背叛,女儿绝望自杀。70岁出狱后,她在郑州靠打扫厕所维持生计,最终再次创业成功。

 

 

街头等公交时,吴胜明摆出年轻人拍照时的pose,逗乐了其他人。

 

 

 

仰望天空.mp34:46

来自硫柱说

 

 

 

创实业、做公益、玩微信,“80后”吴胜明仍在不断为梦想打拼。吴胜明每天穿梭在西安的街道上,步履匆匆。

写在前面

一位近80岁高龄的老太太,有的把她列为财商领袖,分享她的传奇人生,感慨她曾经辉煌到天上,又曾经落难到海底;

有的说她是公益达人,12月初,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五届救助贫困先心病患儿大型公益盛会,就是由她发起;

一份“盘点10年来出狱的企业家”18人名单中,她也在列:“2003,吴胜明,个体户”。同一名单上还有红塔集团前董事长褚时健、健力宝前董事长张海、创维创始人黄宏生、德隆系创始人唐万新等。而她,是唯一女性。

她叫吴胜明,一个再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八十大寿的老太太。

 

她的人生,跌宕起伏。从富商世家的大小姐到逃婚后的小保姆,从千万富翁到阶下囚,从扫厕所到创实业、做公益。

 

她的情感,聚散无常。两岁时母亲远走台湾,初恋被“棒打鸳鸯”,丈夫无情背叛,女儿绝望自杀。

她人生最辉煌时和最落魄时,都和郑州紧密相关——

因投机倒把等罪名,她入狱18年,出狱后在郑州靠打扫厕所维持生计;人生跌入谷底时,郑州人一声“吴老师”的称呼,让她重拾尊严,温暖至今……

 

 

在网上,她被描述成“女版褚时健”——辉煌一时、跌入牢狱、古稀创业、重归富有……

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不是如网上所传那样坎坷、传奇、励志、富有?她与郑州的短暂交集中,还发生了什么故事?

12月9日,记者辗转联系上吴胜明,听她讲述“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叛逆人生”。

跌宕之痛

从富商世家的大小姐到逃婚后的小保姆,从千万富翁到阶下囚;

古稀之年,从扫厕所到创实业、做公益……

12月9日,记者在陕西西安一家养老院,找到了在这里担任院长的吴胜明。她否认了“女版褚时健”的评价,因为她虽然也是出狱之后,以74岁高龄再创业,但并没有像褚时健那样,能把“褚橙”卖得风生水起。

“不过,我最敬佩的中国企业家,是褚时健。”吴胜明说,自己这一生,有坎坷有传奇,不断失去、不断奋斗。

 

逃婚出来的大小姐,白手起家打拼成千万富姐

“一位命运多舛身世传奇的女性”,《鲁豫有约》对吴胜明的专访开头,曾这样描述。

1933年,吴胜明出生在浙江嵊州一个富贵商贾世家,母亲在她两岁时改嫁到台湾,吴胜明由祖母带大,性格独立又叛逆。当时,她很少出去玩,经常在自家铺子里,看长辈们忙药铺、米店等生意,经商的“种子”,悄然埋入心中。

12岁时,吴胜明被家人做主定了一门亲事,她不同意。1949年,她16岁,找机会逃了婚。为了生计,曾寄人篱下做过小保姆。

生意场上,吴胜明的故事也颇为传奇——

她回忆说,1952年,19岁的她和初恋男友遭遇“棒打鸳鸯散”,她远离伤心地,只身远走。后来独自闯荡上海滩,白手起家,从开小卖部到经营商场、饭店。“2000块钱创业,到1984年前后,已创下2000多万元的资产。”吴胜明平静地说起当年。上个世纪80年代,“万元户”已经是“先富起来的人”,2000多万元对很多人都是“天文数字”。她穿梭往来于浙江绍兴、河南郑州、四川南充等地,业务遍及大江南北诸多省市。

 

生活中,她一掷千金,相当奢华。吴胜明还记得女儿在郑州过10岁生日时的盛况,“几乎全校老师和同学都来了,最后摆了四五十桌。”当天,请客连同给贫困的同学每人发20元红包,花费近20万元。“在上海,那时好多人都叫我‘大姐大’。”至今说起,吴胜明仍有出人头地的自豪感。

挣钱靠智慧也耍“手段”,相信金钱是万能的

一个女子,白手起家,如何挣得数千万资产?

吴胜明说,可能和经商的遗传基因有关。

她的老家嵊州,是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领带之乡”。有2000多年历史的嵊州,商业传统绵长,并在清代中后期鼎盛一时。从小耳濡目染,跟长辈学做生意的吴胜明,学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意经:祖父心善,诚信经营,时常做好事施舍穷人;父亲刁滑,比如卖米时,加粉,喷水,只为多赚钱。

改革开放之后,吴胜明紧跟“潮流”,逐渐做起了“倒爷”。她到广东等地大量购进收音机、布匹等紧俏商品,再倒到西宁、西安、郑州等地销售,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当时,老百姓多穿棉布,穿尼龙布是时髦。很多商人倒布赚钱,她是其中之一。“批发布料,论斤卖,别人都抢着挑重的,我不抢,等着要他们挑剩下的。”“大方”背后,是吴胜明心里有数的精明——她发现重袋子里多是碎布,轻的是大块布。老板看她不抢不挑,货底儿全要,夸她人好,主动再给她优惠。低价买来布后,吴胜明再找人深加工,做罢上衣、裤子,再用布头做小孩衣服、拼单子,卖好价钱。

1985年夏天,无权经营汽车的吴胜明,通过疏通关系,拿到了进口48辆高级轿车的计划,获利几百万元。

“有钱能使鬼推磨,疏通关系要花钱,再赚更多的钱,能赚的钱一定要赚。”那时,吴胜明相信金钱是万能的。

金钱变成手铐,她失去了自由、家庭和女儿

相信金钱万能的人,为了金钱而在一条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很可能走向万丈深渊。不顾一切忙赚钱的吴胜明,很快尝到了苦果——赚到的钱,变成了冰冷的手铐,她失去了自由,还有家和孩子。

警方发现了她投机倒把、合同诈骗等违法证据,52岁的吴胜明被抓。1986年年底,被判死刑,后改判为无期徒刑。在狱中,她一次次努力争取减刑,最终服刑18年。

在她入狱后,家里也发生大变故。小她7岁的丈夫,和保姆私奔去了安徽。

对她打击最大的,是女儿的绝望自杀。

吴胜明42岁时,经历几次流产后,好不容易有了这位宝贝女儿。她入狱后,女儿寄人篱下,跟着亲戚生活。女儿怀着一线希望,等妈妈出狱。孩子16岁生日那天,第一次听说妈妈被判无期徒刑,以为再也等不到她,绝望自杀……

 

她得知女儿死讯,已是两年后。那是吴胜明记忆中,最后一次痛哭。她藏好刀片,要随女儿而去。是女儿一个特殊的遗愿,让她坚强活了下来——办养老院或孤儿院,让孤单的妈妈和像她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安身之地。

(二)

她打扫的公厕如今已拆,留给她的小屋落锁已多年,这里的人还记得爱干净的南方老太太。

服刑18年出狱后被郑州人收留,她难忘一无所有时那声温暖至今的“吴老师”,她说:“郑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硬币扔进铁罐“叮当”声

让老太太心里震颤

2003年,吴胜明70岁。古稀之年,走出牢狱,她孑然一身,四顾凄惶,被安排到户籍所在地郑州市铭功路街道办事处,当起了公厕保洁员。

从郑州火车站向北,或从二七纪念塔向西,约1公里,有个西陈庄,是郑州闹市里的一处偏僻地。

西陈庄前街,是一条窄窄的街道,熙熙攘攘,路两边店铺林立,耳边传来各种叫卖声、火车的轰隆声和二七塔的钟声……

街道尽头,有一处不起眼的公厕,一位老人,守在公厕门口,安静地打着毛衣,对周边的嘈杂毫无所动。一个身影闪到公厕门口,随手扔出两枚1毛的硬币,投向门外桌上的铁罐子,“叮当当……”,老人的心应声揪紧,不由得双臂紧抱,身子微微发颤。

 

她害怕这声音,觉得自己像个乞丐;她又盼望这声音,投向铁罐里的钱,是她当时的谋生之本……

那是她一生中,最落魄的时间。

这位老人就是吴胜明,西陈庄前街这个公厕,是她人生最低谷的安放地。

2003年夏天,服刑18年后出狱,吴胜明回到郑州市铭功路街道办事处西前街社区(现在的西彩社区)。多年前,她做生意时落户在郑州。

70岁的她不愿去养老院,在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帮忙下,当起了公厕保洁员,每月四百元左右的收入。

如今,西陈庄前街熙攘依旧,经过扩路改造,她当年打扫的公厕没了踪影,路边那棵老槐树,依然枝丫遒劲,朝着天空倔强生长……吴胜明的“家”还在。街道西头,循着“西陈庄前街97号”门牌,拐进一排低矮房屋的胡同,有座两层小楼,楼下是公厕,楼上落锁多年的小屋里,存放着她的东西。

“东西在,可人好几年没回来过了。”西彩社区主任孙小仙,还和吴胜明保持联系,“三无”老人吴胜明,是她关注的对象。她只知道对方在西安,听说过得还不错。

“吴胜明?我记得,她现在有事儿还会给我打电话。”原铭功路街道办事处人民武装部部长、现为二七区交通局副局长的邵书平,对这位老人也印象深刻。

邵书平回忆说,吴胜明从2006年开始在各地奔波,之后离开郑州。

如今,西陈庄知道吴胜明的很少,“想起来了,之前在这儿打扫公厕,是南方来的老太太。人随和,爱干净。”环卫工贾世清叫不出老人的名字,却对她记得清楚。

当年的公厕保洁员,如今是西安街头俏老太

“这不是打扫公厕的那个老太太吗?”偶然看电视,西陈庄前街商户顾先生有了意外发现:屏幕上,一张熟悉的面孔,老太太衣着光鲜,讲述自己的坎坷经历,开导创业路上迷茫的年轻人——人像,可衣着、神态,与当年判若两人。

 

 

是她吗?

“是我。”12月9日上午,西安市明光路裕华老年公寓,端坐在办公桌前的吴胜明笑着说。如今的她,打扮得很俏丽:大红圆顶坤帽,粉色丝巾,长款黑色毛领大衣,牡丹绸缎长袍、紧身打底裤。紫色眼影,桃粉色的口红,闪闪亮的五星水钻耳环。戴着海水蓝大戒指的手,不时摆弄一下新款的三星手机。起身走动时,咖啡色的小短靴轻轻敲打地面,“哒哒”作响,有种“老上海”的华贵和优雅。

办公桌旁的挂历上,有吴胜明的靓照。她的手机里,这类照片存得更多,穿长裙、戴墨镜,摆POSE,80岁了?没人肯信。“我经常说我是80后。”吴胜明笑语里满是自信,“我爱美,美也是一种正能量!”

爱美,是她骨子里就有的——

在郑州当公厕保洁员时,没钱买护肤品,她就用1元钱的宝宝霜;淘来便宜的眉笔、腮红,化个淡妆;没有香水,就喷花露水。

如今,条件好了,她每天化妆,还随身带着兰蔻化妆盒,随时补妆,包里还有多个项链、戒指的首饰盒,根据衣服颜色、款式时常变换。

2010年,接受电视专访时,吴胜明聊到出狱后再度打拼,据说又有千万资产。如今,记者问起,她说,最好别再说她有千万资产的事儿。因为,不断有人打电话让她援助,可她其实真的没那么多钱。她说,这家老年公寓是别人办的,她只是打工,每月挣工资。

她的其中一张名片上,印有两家公司的名字。但她告诉记者,一家公司交给别人打理了,一家转租了。

装扮讲究的吴胜明,描述起自己的住处,说:很乱。记者提出能不能去看看?她笑着回绝,“别看了,就给我留点儿面子吧。”

感谢郑州,在我无家可归时收留了我

“来,喝茶,这是我自己配的龙井加桂花茶。”见大河报记者从郑州来采访,吴胜明热情地招呼着,乐呵呵对旁人说:我的娘家人来了!

看了摄影记者在西陈庄前街拍的照片,她说:很亲切。

“郑州人对我有恩。”吴胜明说,“感谢在我无家可归的时候收留了我。”

她至今记得,铭功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对她的好:帮忙安置工作、找房子、申请低保等,能想到的都想到了。那时正值夏天,见屋里没空调,邵书平还专门买了台电扇送来,临走交代:吴老师,有啥困难就找我。

“他们都叫我吴老师。”刚从监狱出来的吴胜明,对这种称呼倍感温暖。她说,感受到了人格上的尊重。

最困顿时的温暖援助,让吴胜明感激至今。

“郑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她说,听到有人说河南人怎么不好,都会忍不住反驳:我遇到的,都是好人!

时隔多年,如今一身俏打扮、担任老年公寓院长的吴胜明,追忆那段打扫公厕的经历,说,人生中那段最落魄的日子,内心饱受煎熬——

从千万富姐到阶下囚,那18年,是怎么过来的?很多人问过吴胜明同样的问题,她却不愿再多说。提到的只有两件:在监狱里学会了织毛衣,还写了几万字的自传体小说。

18年牢狱生活结束,当年的“大姐大”,守在郑州一条偏僻街道的公厕门口,搁一个小铁桶收钱,听着如厕人施舍般把硬币扔进小铁桶的声音,“响一次,我心里‘咯噔’一下。那时候我就这样,不敢看人,低头打毛衣……”至今,回想那种声音,吴胜明仍觉得心里发颤。

“知恩图报,我想为郑州做点好事儿。”吴胜明畅想着,等条件成熟,可以回郑州开养老院,更易实现的是开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方面的救助,“我们刚在西安救助了一批孩子,有基金会帮忙。”

(三)

走过人生的低谷和寒冬,她优雅地走进又一个春天

她乐观地过好每一个今天,不断为梦想打拼

“80后”老太太,做公益也是创业

失去了千万富姐的优越感,失去了家和亲人,吴胜明知道,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她唯一还没有失去的,是生活的勇气……

 

创实业、做公益、玩微信的“80后”老太太吴胜明,在人生第二春中,仍在不断为梦想打拼。

如今的吴胜明,很忙。

她不时接听电话,聊的大都是合作做公益的事儿,不到两天,接连约见了三拨人,还经常出去参加活动。

12月10日上午,西安从事食品批发的王素梅和中华书画家协会执行副主席李保瑞,专程给吴胜明送来书法礼物——“大爱无疆”。两年前,李保瑞旅美时就听说过吴胜明,回国后一见,觉得很投缘,对吴胜明大把年纪还忙创业的精神,由衷敬佩。

“吴妈妈人特别好,很慈善。”王素梅说,和吴胜明认识几个月来,知道吴妈妈经历坎坷,一生奋斗,也见过她对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好,还去医院看望被救助儿童,是个有大爱的人。

当天中午,西安一家策划咨询公司董事长王女士赶来,说有商家打算和吴胜明合作开展公益活动,约在咖啡厅见面……

第二天上午,吴胜明又来到朱雀大街一写字楼参加活动。屋里有“吴妈妈爱心俱乐部”的牌子,还有一家基金会西北地区爱心工作站的标牌。几个人围坐在吴胜明周围,听吴胜明聊着下一步开展公益活动的打算。该爱心工作站主任代女士,和吴胜明结识3年,目前在联合搭建爱心平台。

“我只和诚心想做好事儿的人合作。”吴胜明对周围人强调说,畅想着在社区开展老人服务项目,改善老人处境,也让志愿者有所回报。

吴胜明的办公桌上,有一个“最美心灵志愿者吴胜明”的奖杯,标注日期为2013年10月16日,是一家基金会先心病公益救助专项基金颁发的。吴胜明的名片显示,她是该专项基金会的荣誉主席。

这位80岁的老人,也多次以励志形象亮相荧屏,讲自己的坎坷经历,从千万富姐到一无所有,从不放弃希望,一大把年纪仍在打拼,来激励他人。

前不久,她被邀请到上海一家电视台参加节目,给年轻人指点迷津:有个男孩儿大学毕业,父母想让他做公务员,他不愿意,想自己创业,经营放心菜,后来房租一直涨,保不住本,不知道怎么办……吴胜明给对方指了出路,协调关系,让男孩去海南发展。

“你扫一下二维码,好,加载成功……”吴胜明热情地邀请记者成为她的微信好友。采访中,一有空闲,她就娴熟地划拉着手机玩微信,说自己有100多个微信好友。

“我忙得已经停不下来了,这把年纪做公益,是另一种创业。”吴胜明说,每天从早到晚,除了在老年公寓工作,其他时间和精力几乎都用来忙公益。忙碌之余,她还不忘看电视、看书、看报,了解时事,给自己充电。

女儿的遗愿,她还没有实现

公益之路,吴胜明走得并不平坦。

今年4月份,西安当地媒体报道,80岁的吴胜明为还女儿遗愿,由她参与创办的夕阳红老年公寓在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台沟村开业,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专程赶来参加开业典礼。劳模等四类特殊人群可免费入住该公寓,共可容纳120人。

 

“现在已经关了。”11日,吴胜明不无遗憾地说。为什么?她说,这家养老院是租朋友的房子,想做好事,顺便吸引爱心人士投些钱,可并没获得资金上资助,就停办了。

“是暂时停办,还是彻底停了?”面对询问,她解释说,主要是天太冷,养老院设备不行,不适合居住,天暖后也可以召集老人小住几日。

吴胜明相信随着老龄化加剧,养老是朝阳产业,而她投身养老行业更重要的缘由,则是至今未了的心结——想实现女儿的遗愿。

她没有存放女儿的遗书,只是听别人转述女儿的遗愿。她至今能清晰地复述遗嘱的内容:……你是一位有本事的妈妈,从监狱出来后,多做善事,比如,办养老院、孤儿院,给无家可归的爷爷奶奶和小孩儿,一个小小的家,如果你爱我,就用对我的爱,去爱他们吧。

复述遗嘱的她脱口而出,特别流畅。

“到现在,我还没实现女儿的遗愿。”吴胜明叹息。她说,办养老院、孤儿院,需要不少钱,目前她在老年公寓挣的工资,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名下两家公司,但效益有限,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开支。要实现女儿的遗愿,也许需要5年,也许更长,她盼着有更多的爱心力量支持。

吴胜明说,自己有三个名字:吴安娜,是老师给起的;吴如英,是家族名字;逃婚后她给自己改名吴胜明,就是相信,今天一定会胜过明天。过好每一个今天,明天也会更好。

曾经的伤与痛,

如今是她开导别人的“良药”

“我是一位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叛逆女性。”吴胜明总结自己,光彩的妆容背后,她的内心深处,仍有难以言说的痛。

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别看我在大家面前打扮得光彩照人,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也会非常难受……”回想当年东奔西跑打拼挣钱,很少陪丈夫和女儿,如今想来,吴胜明只留一声长叹。

两岁时离她而去的母亲,后来曾想和她相认,吴胜明拒绝了:我最需要母爱的时候,你在哪儿呢?她曾含泪质问。

她也是母亲,对女儿也有无限的愧疚。女儿是她唯一的指望,女儿没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她说,是女儿留下的遗愿,支撑她走到现在。而当年被拆散的初恋,也是她至今难以释怀的心结。她心里一直装着那个人,身边不乏想和她做“老来伴儿”的追求者,她却拒绝接受新的感情。

她的手机铃声,是她很喜欢的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80岁的她,依然想拥有那种幸福和浪漫,希望能有一个人把她当成手心里的宝。

当年的痛心和遗憾,如今会成为她和其他人交流时的话题,她会拿自己的教训来奉劝大家:工作和家庭一样重要,男人需要的不是挣钱的机器,而是需要一个妻子。工作再忙,也要把家庭维护好,一定留下足够多的时间多陪陪老公,多陪陪孩子。

“我站不起来了,不行了呀,要进火葬场了……”12月16日下午,吴胜明在老年公寓查房时,一位76岁的偏瘫老太太对她诉苦。

“放宽心,像我一样,没心没肺地过吧,别说死呀死的,自己救自己……”她赶忙劝慰,又说起自己丈夫背叛、女儿自杀的遭遇,“你有丈夫,有儿有女,不比我强?”说这些时,她的脸上看不到伤悲。

这家老年公寓里,住着100多位老人,绝大多数都是比吴胜明小的“弟弟、妹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比皆是,挨个问候、开导一番后,吴胜明走出屋子,如释重负一般,说,“每当看到他们,我又觉得自己很富有,我还健康不是?还能为大家忙活不是?”

说罢,她挺拔的身姿健步向前,高跟鞋敲出“嗒嗒”的节奏,留下戴着红色坤帽的优雅背影,仿佛真是一位“80后”……

大一,合唱比赛。

我们班请到的指导是乔羽音乐学院的大四师姐,大高个,大波浪,性格外向,就是你看一眼就会爱上她,深陷。

但是,咱知道,咱没资格。

一看,她就是城里长大的,又多才多艺,又在学生会工作,又有留校任教的可能性,当时她已经开始在别的系担任临时辅导员了。

那时的音乐生多是贵族!

我记得,有次校园通报盗窃案,乔羽音乐学院有女生丢失了一套化妆品,价值1000多。

那是什么年代?

20年前。

当时觉得太不可思议了……

在校园里,学生是分层的,一类是贵族,以乔羽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为代表,他们是个性的,漂亮的,洒脱的,他们与我们基本是物理绝缘的,不跟我们交往。一类是平民,就是我们这些只知道学习的书呆子,又土又丑。

说个最简单的。

每个系都有单独的校服。

他们的校服都比我们时尚、个性。

我们的校服,太丑了。

当然,我们书呆子内心是鄙视音体美系列的,觉得他们属不学无术系列。

我们班106位同学。

合唱用不了这么多。

她要挑选一些五音好的,颜值高的,她把我PASS掉了,我竟然不生气,觉得既然是咱的女神,她怎么对我都不过分。

我又一次接触到她,是我们沂水跟沂南老乡会搞了个联谊,我意外的发现,应该说是惊喜的发现,她竟然是沂南的,还是沂南老乡会会长,但是也没有单独说话的机会,因为人太多了,她看不见我,我太普通太渺小了,就是个傻屌。

沂南老乡会里美女特别多,为什么?

他们那边出艺术生。

不是美术专业就是音乐专业,临沂这么多县,为什么唯独沂南跟沂水联谊搞的好?因为沂水的教育好,沂南这些艺考生很多都在沂水复读过,两个县离的也近,三四十公里。

我同级有个美术生也是沂南的,大高个,应该有1米75,模特级别,还是国旗护卫队的,论颜值她不输大四师姐,但是我觉得她不够迷人,也许是太接地气了吧?她跟我们这些老乡走的都很近,连我这个丑小鸭她都很认真的搭理。而大四师姐呢?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尤其是在舞台上,有巨星感,那时音乐学院经常利用周末在生活区搞演出,非正式的,有点类似抖音上很火的西安南门乐队,那时手机、BB机多是蓝屏的,大家把手机翻开盖当荧光棒,很浪漫,主唱是音乐学院一个很阳光的哥们,有点类似今天的梁博,他的拿手菜就是《真的爱你》,一唱就全场点燃了,大四师姐是里面的键盘手,她会唱《Don't Break My Heart》,咱当年也没听过什么音乐会,觉得音乐会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文化生有多内向呢?

即便是看演出,也隔的很远。

一是没有手机。

二是不会互动。

围在前排的,除了音乐生就是美术生。

师姐唱的如何?

好听,真好听。

我那时,是真的迷她,我现在想一下,大概有多迷呢?

若是她需要个肾,哪怕全家人反对,我也愿意偷偷割给她,就这么迷,就像《天龙八部》里,游坦之对阿紫一般,那么卑微、不计得失、不求回报。但是我从来没表达过,也不敢表达,咱没有资格,也不是爱,就是迷,崇拜。

我现在想想,校园里的崇拜比我们崇拜明星还要真切,因为触手可及又遥不可及,有时经常看一些网友写的评论,意思是这么漂亮的姑娘会不会拉屎?

我也有过类似的疑惑。

这么美的人,会不会抠鼻屎?会不会上厕所?

就迷到了这个程度。

为什么说不是爱呢?

因为,咱该谈恋爱继续谈,有属于咱自己阶层的恋情,大四师姐跟咱不是一个阶层……

参加工作后,我跟这些校友联系的很少,只跟大个美术生保持着联系,因为后来她发展成了我的读者,不再喊我名字了,开始喊我浪老师了。

我曾经问过她,大四师姐留校了吗?

她说,没有,回沂南了。

咱也没再多问……

一晃,又过了很多年,大约多少年?

大四师姐40岁左右了,她遇到了点事,发生在沂水,她联系了沂水校友会,校友会99%都在体制内,这个事属于民间纠纷系列,没人愿意插手,当时校友会有师兄联系过我,问我是否愿意帮忙调解?我直接就拒绝了。

我不愿意为任何人操闲心。

巧的是什么?

大个美术生也联系我,问了我同一个事。

一说,我才知道,原来是女神的事,我立刻就答应了,让她把我电话号码发给女神,让女神到沂水直接联系我。

这不就是天意嘛!!

但是,我不确定能给解决,这是次要的,关键是我要跟女神建立链接。

来了。

大的轮廓没变,但是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她很热情,热情的有些卑微,使我略出戏,我喜欢的是那个把我从合唱团里PASS掉的女神,你咋能这么跟我握手?你要对我爱答不理才行,她开了一辆高尔夫,还是老款1.6排量的,你这,到底怎么混的?你不是贵族出身吗?

在我心目中,你现在应该是贵妇人,是音乐巨星,最差也应该是乔羽音乐学院的教授。

咋成了这样?

她要办的事有难度,因为涉及到一些原则性问题,具体是什么事咱不过多介绍,但是原则性问题也是有价格的,对方要价三万元,我还价一万元,我是这么想的,若是低于一万元,我就替她掏了,毕竟她使我们的青春回忆起来有光芒。

我呢,还有个比较邪恶的想法。

就是,趁机……

事情最终比我预想的还要便宜,因为我哥认识当事人所在村的书记,书记给与调解的,大约花了五六千块钱,连请客带送礼,没赔钱。

她请我吃饭,举杯感谢时,我突然觉得她不是大四师姐了,完全是一个县城土娘们,说着那么世俗感谢的话。

她给我钱,我没要。

她后来找大个转给我,我也没要……

我对她,更多的是心疼。

你这么有气质和品味的人,咋能开高尔夫呢?

我媳妇那样的人开个高尔夫就罢了,你开着我很难过,在我心目中,你应该开大G,开卡宴,咋开这么个破车?我媳妇那样没念过书的人都开大宝马。

后来,我觉得我睡到她,不难。

但是,我想了想,我不能这么做,这就是自己的青春图腾,要一直保留美好,保持距离,说是保持距离,也是偶尔见面,我对她了解越来越深,她当年为什么没能留校?

第一、男朋友非让她回来。

第二、她没能搞定保研名额,单纯的本科是留不住的。

她婚姻状况如何?

离婚了,自己带着闺女,离婚后也谈过几次,自称总是受伤。

那也说不通呀,你能学音乐,说明家境很好,你能为了男朋友回来,他大概率是富二代,你咋能混成这样呢?

每聊到这,她总是笑笑,一言带过: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她不想多谈,咱也不多问,从她求助我的那件事来看,她已经很县城了,完全就是县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了,不知道当她偶尔回忆起大学生活,是否会觉得是自己的高光时刻?

最初是高中音乐老师,后来兼职做琴行,现在全职搞琴行,疫情时她找我借10万块钱,说是很多家长团购买琴,她没有这么多钱进货,我跟她说,你这样,这个钱你也不用还了,就当我入股吧。

现在?

我觉得成了好朋友吧?她内心依然是文艺青年范,只是逐步被生活磨平了,她性格方面还是有点艺术范的,例如她拍照从来不美颜,给人的感觉好丑好老,当然现实中看就顺眼多了,还不戴胸罩,过去我总觉得不戴胸罩给人的感觉很突兀,很不好,我现在觉得看习惯了也无所谓,也没觉得有啥。

穿越罗布泊时,我分享了自己与大四师姐的故事,使我意外的是,竟然在每位屌丝的内心深处,都入驻着这么一位女神,一切都是那么的相似,对她无限的尊重、信任、支持,还有,就是这些女神普遍掉阶了,其实我仔细想了想,她们都没有掉阶,她们就是县城里最普通的工薪阶层的孩子,是我们升阶了,还有一点最相似,那就是几乎都选择了拉女神一把,要么帮女神做份事业,要么让女神成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我现在对她是否依然如此迷恋?

早不了。

我甚至都觉得挺荒唐的。

原因是什么?

没有势差了,就觉得太普通了,女神一定要少说话,跟男人保持距离,否则男人容易失去敬畏感,这就如同音乐学院的另外一位女神,也是如此的活跃,主持节目之类的,叫杨春蕾,现在改名叫杨晨鹤,网上一搜就能搜到,半个名人,我为什么对杨晨鹤没有类似的敬畏和尊重?因为杨晨鹤喊我浪哥,我感受不到她的高高在上。

还有,就是杨晨鹤认识我的时候,我已经如日中天了。

我认识大四师姐是什么时候?

从农村第一次走进城市,一个真正的地瓜蛋,结果,直接烙印进来了一位女神,接着就成了图腾,先入为主了!

现在,差不多反过来了,大四师姐把我当依靠了,什么都问我。

不夸张的说,我对她改变很大,例如转变了她的经营方向,同时做了一些资产调配,让她把沿街卖掉置换成了住宅,我让她偶尔录个歌发发抖音,她不好意思发抖音,我看定期更新视频号,唱的没有以前好听了,也许压根就没好听过。

我媳妇在我们本地做鲜花团购最火的时候,我让她在沂南也复制了这个模式。

我朋友在我们本地做泰山7天做得不错,我也让她立刻在沂南做起来,她本身有足够的客户基数,她有五个微信号全部满员

泰山7天这类啤酒快消品,客户粘稠度非常高,这个东西同行之间没有竞争,大家都是同价,只看谁的客户基数大,谁更会做买卖,我日常买酒的老板,他没事就送我瓶酒,我实在过意不去了,充个卡,大四师姐凭自己的人脉资源,一年光卖啤酒多赚10万元没有任何问题,10万元我们听着不叫钱,但是对于她而言,就是很不错的收入……

现在变化非常大,我觉得颜值也回归了,气质也回归了,在我的怂恿下,买了辆宝马325,多次跟我抱怨,说太高调,不知道是正话还是反话,我发了句祝福的话给她:女神回归了,一切你都值得。

她说,少调侃我。

我才突然想起来,我竟然从来没跟她说过我当年是多么的崇拜她。

我说了她会信吗?

不会,我也不会讲的,我自己都觉得挺幼稚挺丢人的。

师弟的两个学生要到沂南调研,我想了想,就安排大四师姐招呼就行了,她跟校友们都熟,干了四五年老乡会会长,她很爽快的答应。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不是答应了。

而是我分配给她的任务。

她爽快接纳。

那个大个美术生现在干什么?

她也很有意思,也在沂南发展,老公是高中同学,兵哥哥,她婚后做了N年的全职太太,濒临35周岁了,突然心血来潮,想考教师编,当年她回来若是直接参加工作,连考试都不用参加,而如今呢?一考就是两年,终于考过了,在下面乡镇教书,自从她上班后,很少联系了,只是说自己后悔了,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说乡镇上特别累,一天上七八节课,她应该是以美术专业考过去的,不知道为什么分配教语文去了。

兵分两路。

一路,我让同事去临沂高铁站接两位学生,然后把他们送给大四师姐,任务就完成了,他们调研结束后,大四师姐再安排人把他们送回高铁站。

一路,我骑自行车去沂南溜达一圈。

若是调研顺利,我们可以一起吃个午饭,也算尽地主之谊。

早上,我五点起床。

六点到办公室。

做饭,健身。

做完核酸,接着出发,出发时不到八点,我计划把车子停在竹泉村,因为骑自行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最简单的,路上的大货车,随时都会秒杀我们,所以我每次停车都会给朋友发个位置,告诉他我车子停在了哪,这样即便是我出事了,善后时,他也知道我车子在什么位置,可以帮着开回去。

发位置时,我们俩又讨论了一下线路。

若是我从竹泉村直接往沂南骑,那么9点就到县城了,太早了,不如我朝影视基地骑,这么转一圈大约是40公里,坡度比较大,那么预计12点左右到达,正好。

于是,我决定朝影视基地方向走。

影视基地这条路,曾经被评为十大最美乡村公路。

是全国范围内的。

这条路,最佳骑法应该是从沂水的院东头到影视基地,正好是连在一起的,沂水那一段更漂亮,而且盘山坡度很大,有318的感觉,沂水与沂南的交汇处是个隧道,那个位置没有信号,从而很多沂水人会过去车震,而且车震的理由也非常好,再往前走一段就是山洞餐厅,说去山洞餐厅吃饭,也解释的过去。

过去我曾经每天骑行这条线路。

见证过无数车震……

因为这是条旅游专线,又不走大巴,从而过路人特别少,有些甚至直接在隧道里车震,也不怕被追尾。

这条大线,从院东头到影视基地,很多外地人来打卡,尤其是摩友,风景好,车辆稀少,沿途是真的美,能被评为最美,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

坡度很大,骑自行车还是比较累的。

实在累了,我就站着休息一下。

喝口水,马上再出发。

骑到了最高点,接着就是几公里的下坡,我想起了骑行过拉萨的骑友跟我说的那句话:我一点都不喜欢下坡,因为下坡代表着又要上坡,我更喜欢上坡,因为接下来就要下坡,有盼头。

当我在下坡驰骋时,我突然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还是上坡有意思。

有绝望,更有希望。

这条路叫“沂蒙生态大道”,在大牌坊前,我给自行车拍了张照片,发给了临沂特产大王,他老家就是这个村的。

他是怎么推销的?

核心就两点:

第一、大学生创业。

第二、真人出镜,亲自端个盆。

别人一看你就觉得很真诚……

他身上故事也很多,当年沂南搞了个电商产业园,县里搞结对扶持,就是由老企业家带新生代,电商创业者纷纷上台演讲,介绍自己的项目,然后下面的老企业家们打分。

他说自己是被打击的最惨烈的一个。

为什么?

因为别人的项目不行,咱一听也觉得不靠谱,但是呢,评委们说的都是一些敷衍的话,例如,不错,不错,很好,很好。

既不帮扶,也不结对。

而他的呢?

遭受了一位传统企业家的炮轰,贬的一文不值。

然后呢?

该企业家第一时间私下联系上了他,要求入股,这是演的哪一出?

怕别人把他抢走了。

不知道是否有演绎的成分?

后来为什么又搬离了沂南呢?因为自己越来越大,那么县城就显的水越来越浅,想入股的人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人情世故越来越复杂,自然就去市里了。

当年,我们在写字楼办公时,我们楼上也有家做特产的,是本地特产头牌,办公室是免费租用的,据说工厂也是免费提供的,不过蜜月期不长,听说在双十一之前被联合执法了,做生意一旦离政府太近了,就会不断有人想入股,你若是答应还好,不答应?那就是故事的开始……

特产,有这么赚钱吗?

我以前也觉得特产没啥意思。

一直到有一天,我在东北参观了一个卖煎饼的,颠覆了我,600台机器烙不出卖,供不应求,这个叫陈长有,跟我一起去参观的老铁回来就上了设备,特产这个行业利润一点都不低,尤其是复购率高的主食类、零食类。

我这个做煎饼的朋友上次跟我讲:煎饼,我计划是做一辈子。

言归正传,继续骑行。

影视基地貌似正在拍摄战争片?

动不动就放一炮。

很响。

貌似还有飞机的声音……

也有可能是类似其它影视城里的虚拟现实,例如模拟洪水,模拟战争,具体是放的什么炮,我没进去,这个影视基地主要跟八一制片厂合作,特色就是拍摄战争片,新版的《红高粱》也是在这里拍的,周迅主演的。

再往前,是红嫂家乡。

红嫂最经典的故事是什么?

乳汁救助伤员。

我记得上学时,组织去电影院看的,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就是喂奶,特写、无码,当时全体男生都沸腾了,忘记了这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片。

有人曾经这么评论过这个事:毕竟这是戏的核心所在,如果连这个都不拍,怎么表现红嫂的精神?

沂水自称是红嫂故里,沂南自称是红嫂家乡。

到底哪个是正宗的?

若是以喂奶这个作为定义,那沂南的这个是正宗的,人物原型是明德英。若是以抗日活动为判断标准,那么我们沂水的那个也是红嫂,人物原型叫祖秀莲,官方介绍是:1939年初,年近50岁的祖秀莲参加了本村妇女救国联合会,她和青年妇女一起,磨军粮、做军鞋,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祖秀莲也是沂南人,是嫁到了沂水)

今天是工作日,我途经的这些景区基本都没啥游客。

红嫂纪念馆也没有。

我骑车过去,准备把车子跟纪念碑合个影,让保安看到了,嗷嗷的朝我一顿,我心想,我这是做错了什么吗?

我说,我拍张照。

他说,抓紧走。

就近的村民,年龄不小了,70岁+,我也就没跟他计较,我环视了一圈,看明白了,原来有考斯特在,大概率是有公务接待,他是怕我影响景区形象,我骑车走的时候在想,你应该这么想,若是领导看到了我,他会觉得很开心,你看,这里还有骑行爱好者来打卡,难道非的空无一人才好?

领导也不喜欢被清场。

是手下人……

狐假虎威系列,我就在想,欧美这一点的确是领先我们很多,他们的人,哪怕是个服务人员,也会得到相对平等的待遇,不存在这么多势差,唯唯诺诺,至于嘛,我原本想调戏一下老大爷,我怕他认真。

我原本想问他一句:你这么吼我,你知道我是谁吗?

他大概率会回答:不知道。

我接着来一句:我是范德彪,管保安的!

大四师姐打电话给我,问我骑到哪了?

我说,刚出红嫂纪念馆。

她说,那我给你发个位置,我们离你不远。

我说,好。

的确不远,7公里,但是骑自行车要骑老半天,最后一公里我把头盔摘了,这样可以让风吹吹头发,不至于太尴尬,我只捎了一瓶水,早喝光了,有些口渴,去路边小卖部买了两瓶水,一仰头就干了一瓶,另外一瓶放车架上了,老板两口子跟我攀谈了半天自行车,我着急赶路,不愿意多聊,老板来了一句:我以前也骑车……

这使我想起了拉面哥,上次骑车去找他玩耍,他跟我们说,他也骑山地车,捷安特860还是啥,反正车子不便宜,我们回来的路上还在聊这个话题,说这个拉面哥还真不能小瞧,不是一个纯粹的地摊农民,他成名前就玩单反、自行车,咱咋总觉得他是个屌丝逆袭呢?

还真不是。

到了。

主人公是研二在读,女生。

头衔搞了一箩筐,什么研学基地,什么试验田……

本科是临沂大学,研究生是我们学校的,这姑娘一看就混学生会,因为她同时挂了两个学校的牌子,不干学生会的人捣鼓不来这些牌匾,有个开幼儿园的朋友想搞个临沂大学实习基地的牌子,送了不少礼也没搞定。

姑娘一看就是场面人。

看来也习惯了被采访、被围观,久而久之,竟然搞了个荣誉室,各类合影、奖牌、领导关怀,最奇葩的是还做了一个短片,让我们坐下静静的观看,其实他们已经看过一遍了,只有我自己静静的又看了一遍。

做什么项目?

猕猴桃。

她这些“套路”我非常熟悉,一看就是走政商线路的,毕竟她顶着一个最大的光环,在校大学生创业。

在整个临沂,乃至山东,类似的“表演家”特别多,这个游戏的顶级玩家是陈光标,你去陈光标的公司,光参观荣誉室需要一两个小时,听他一一介绍,最初他是介绍给各级领导听,后来介绍给工程商听,再后来?他搞了个减肥产品,还有传言他是靠切胃实现的减肥,反正瘦成闪电了,你拿代理他就介绍给你听,陈光标从汶川地震后,事业最高光时刻就是微商,微商可不是三千万两千万的赚……

纯粹的大忽悠。

老板在介绍自己园子的盈利模式,光卖水果差不多能持平整个运营费用,核心卖点将是苗木,因为他们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开发、升级了系列品种,市场反馈特别好,苗木才是最大的市场,带我们参观了一个大棚,小姑娘不知道是不是吹牛习惯了:光这一棚苗木,未来就能卖2000万。

午饭是这么安排的。

老板要宴请两位校友,还邀请了镇上农业口的陪同,那我和大四师姐决定去县城吃,当然人家也极力的挽留,大四师姐也希望我能留下,我说我穿成这样,不合适,毕竟跟领导们一起吃饭,要认真才对。

她觉得我说的有道理。

师姐先回县城了,因为她门店上有业务需要处理,约定12点左右一起吃饭,我自己慢慢骑吧,途经鲁中革命烈士陵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为了这个战争而死是光荣的。

下一站,我要去诸葛亮文化园,诸葛亮出生于沂南。

这个不同于躬耕于南阳。

没有争议。

不过,是少年诸葛亮。

临近园区,全是类似的古风建筑,这貌似是美食一条街吧?除了烧烤就是火锅,在C位的是诸葛亮大饭店。

广场是个八卦图,一个人都没有。

我把自行车放在八卦中心阴阳鱼位置,拍了张照片,接着去沂南县政府打卡,我发现现在政府越来越亲民了,昨天我去日照,发现政府门口基本都是开放式的,也没人喊也没人训,沂南的这个更夸张,仿佛只是个写字楼,干脆,我来个更直接的,骑到了楼下门口。

连个保安都没有。

骑到这里,42公里,我联系了大四师姐,她说在给孩子做饭。

我说,那你别出来了,我饿了,我自己吃点吧。

她说,我马上就好。

我说,我赶时间回去。

她说,那好吧。

我发现沂南好小,从县政府骑了没多远就到郊区了,也没有吃饭的地方了,有个早餐店还出着摊,卖灌汤包的,我要了一笼牛肉一笼虾仁的,又要了一碗牛肉汤,一口气就吃完了。

我问多少钱?

老板说20块钱。

我说,我吃了两笼。

她以为我嫌贵了,急忙把账算了一遍。

我没再解释。

我是怕她记错了账,20块钱太便宜了,关键是我喝的牛肉汤里好几片牛肉,我弱弱的问了一句:我这算饭量大的吗?

她说,不算,我们是跟着工地走,工地到哪我们到哪,我们这里很多能吃三四笼的,不能吃的才吃两笼。

好吧!

又骑了14公里,到了竹泉村。

结束。

师姐打电话问我到哪了?

我说,我结束了,要回去了。

她问,你觉得上午那个女孩做的怎么样?

我说,大概率资不抵债。

她说,我有类似的直觉,我很早就认识她,她之前找我给介绍银行贷款,很多银行都不批,她可能征信有点问题。

我说,类似的大学生创业,我能给你讲一箩筐,我们沂水那边有个小姑娘,也是研究生创业,回家养羊,还上过电视,学校、镇上都提供了无息贷款,她的情怀感动了无数人,从小放羊,想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后来的结果就是,赔上了父母的所有积蓄,贷款也还不上,交了个男朋友,男朋友还问家里要钱帮着填窟窿,包括为什么认识了我?也是因为有人说若是找艾浪给写写,也许就打开了销路……

白搭,大学生上去就搞这么轰轰烈烈的创业故事。

多是一场梦。

根源不是出在了人品问题上。

而是,农业,不赚钱。

企业家做都不赚钱,一个大学生能赚钱吗?

这是故事一,我之前都写过,后来她回去安心读书去了,背了一屁股债,其中有个根本问题是她选错了羊的品种,本地不收,没有销路,多养一天就是一天的成本,又恰好是价格洼地,最终实在忍不住了,给了羊贩子。

地板价。

故事二是一个做散养猪的,也是个大学生,她开始养的时候是大学生,养了两年就结婚生子了,我做小天使投资还投了她1万元,你记得有年猪瘟吧?她在我这边违约了,违约就违约吧,但是她撒了谎,给我发了病历,说是孩子得了一种很难治的病,我给的回复是:先给孩子看病。

有天,有个读者来我书店打卡,谈起她要干民间借贷,考察了一圈发现的确做不了,理由是这个行业就是骗子对骗子,很多人没有实话了,她说自己在调研时,跟着要账的去了一家养殖基地,搞散养猪的,还是个大学生,还上过电视,还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就这么一个优秀的青年企业家,面对要债的,什么都没说,跪下咣当咣当磕头……

我问,是不是逼人家了?

她说,什么手段都没使。

其实,她说的这个人,就是我投资的那个。

她跟我表达的是,一个人没有钱了,只有债了,就没有实话了,也没有尊严了,她的危机来源于什么?

一,的确是猪瘟。

二,这不是一个靠谱的商业模式,比普通猪肉贵两三倍,谁吃?我当年为什么投资她?也与她上电视以及这些头衔有关,现在抖音上一搜大学生散养猪,还能搜到她。

我觉得,再不要脸,也不至于对我违约吧?

毕竟,对我违约成本最高。

我也不打也不骂,但是会写出来。

现在,还了没?

没有,再也没联系我,大概率,整个人都消失了。

创业,不是表演出来的。

是实干出来的。

还有,农业,不赚钱!

只是,大家都不服,总觉得自己是例外,另外喜欢拿幸存者偏差来举例,例如有人赌中了新品种,要么卖苗子发财了,要么卖果子发财了。

概率,极低!

https://www.saximi.com

上一篇:党的决策(DDE决策选股公式)

下一篇:000565股票(股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