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基本知识 - - 767股票学习网!

《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纪录片高清)

2023-04-22 04:01分类:短线技巧 阅读:

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115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正式开启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往来,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来这一名词被广泛应用。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正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胡萝卜、菠菜、黄瓜、胡椒、宝石、玻璃等传入了中国。

中国的丝绸、漆器、竹器、铜铁、金银器、瓷器、桃、梨,以及四大发明、凿井、炼铜、兴修农田水利等技术,也经由这一路线传到了西方。

这条古道把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带到了中国,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直到今日,亚欧国家依然把构建新丝绸之路当作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那么丝绸之路是如何产生的呢?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原因一:连接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通道早已有之。

早在远古时期,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就已不再隔绝。在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有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一点已经被沿路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条路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的雏形。

早期这条路上运输的并不是丝绸,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的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和田玉,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并且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

在商代帝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中,考古者发现了产自新疆的软玉。这再次证明了至少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的中原王朝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在丝绸之路东段沿线的考古中,也出土了一些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丝绸制品。

妇好墓出土的兽面纹玉梳(青玉)

除了玉和丝绸,还有一种著名的物证,那就是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青金石。在公元前13世纪,青金石就已出现在中国、印度和埃及,这意味着中西亚地区的商旅贸易早已诞生了。

原因二:汉武帝需要联络西域诸国一同对付匈奴,开辟通往西域之路是战略需要。

自楚汉战争时期,匈奴就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征服西域,设僮仆都尉,向各国征收赋税。匈奴还把西域作为军事据点,经常侵袭汉朝边境,骚扰和掠夺百姓。

西汉同匈奴的斗争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汉武帝登基后,得知西迁的大月氏和匈奴是世仇,于是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与西域的联系,想联合大月氏夹攻匈奴。

张骞在西域辗转13年才回到长安,他没有达成和大月氏结盟的任务,因为此时的匈奴已占据河西走廊,西域诸国与汉朝已经隔绝,在匈奴的威胁下不敢贸然和汉朝结盟。

汉朝想和西域诸国结盟,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成了摆在面前的问题。于是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西部的匈奴,驱逐了匈奴势力,这才打通了河西走廊,通往西域诸国的咽喉之道变得畅通无阻。紧接着,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出使西域,从此丝绸之路正式开辟。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还带回了乌孙的使者,此后汉朝开始和乌孙和亲,乌孙成了汉朝在西域牵制匈奴的重要盟友。汉武帝还派军西征大宛,迫使大宛进贡良马,汉朝骑兵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提升。

原因三:中国与西方经济贸易的需要。

汉武帝本是因为战略需要才让张骞出使西域的,但是通过张骞的两次出使他发现了打通西域的重要商贸价值,于是他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朝廷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国去经商。这些富有投机和冒险精神的商人后来都成了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原与中西亚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朝在各个关卡征税,获得了巨大利润。

在西方,罗马人在公元前1世纪征服了叙利亚的塞琉古帝国埃及托勒密王朝,加上汉朝这时正在向西拓展机遇,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把印度、东南亚、锡兰岛、中国、中东、非洲和欧洲之间联系了起来。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源源不断地流入欧亚非三洲的各个国家。

从公元1世纪起,产自中国的丝绸已经成为了罗马人的至爱,据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的记载,当时的罗马少女们已经开始穿着半透明的丝衣在大街上炫耀。古罗马市场上的丝绸价格曾高至每磅约12两黄金。除了罗马人,据说埃及历史上著名的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也酷爱丝绸制品,曾穿着丝绸外衣接见使节。

公元2世纪的欧亚大陆

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

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阶段。

传统的丝绸之路是指东起长安,西至罗马的一条陆路。这条路并不是简单的一条宽阔的大道,而是还包含着无数条小路。

这条贯通欧亚大陆的通道早已存在,最开始它并不是用来运送丝绸的,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小麦、黄牛、绵羊、马、青铜等都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沿着这条路从西亚、中亚传入的。这条通道的形成是欧亚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结果。例如在公元前4世纪,来自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横跨欧亚的亚历山大帝国,他征服了波斯,帝国的边境已经接近开伯尔山口。这是连接中亚、西亚与南亚的交通要道,亚历山大征服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修筑道路,并维护。在原波斯帝国境内,早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就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驿道,有一条从古都苏撒直达小亚细亚以弗所城的“御道”长达两千四百千米,每二十千米设一驿站及商馆,还有旅舍供过往客商留宿。总之,原始阶段的丝绸之路历史更加悠久。

第二阶段:“凿空”阶段。

西汉初年,由于匈奴势力过于强大,中国通往中亚乃至西亚、南亚、欧洲的道路被阻隔。汉武帝出于战略考虑,派张骞联络西域的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只是张骞的这一外交任务无意当中带来了一个更大的成就,那就是开辟了丝绸之路。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尽管这条道早已存在,但是经过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再加上西汉名将霍去病率兵赶走了河西走廊的匈奴势力,一条通往中亚、西亚乃至南亚和欧洲的道路就此畅通起来。

汉武帝时卫青与霍去病的几次出击匈奴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朝派往西域各地的使者和西域各国派往汉朝的使者络绎不绝,各族商人频繁地往来于内地和西域之间,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但是,当时的西域小国楼兰车师仍然受匈奴的控制,在匈奴的挑唆下,经常出兵攻杀汉朝使者,劫掠商客。为确保西域通道,汉朝派兵击败了楼兰和车师,并在酒泉玉门关一线设立亭障,作为供应粮草的驿站和防守的哨所。公元前60年,汉宣帝在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行使国家主权,丝绸之路的安全才得到彻底保障,从此丝绸之路进入到成熟阶段。

这里我们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传统的丝绸之路,即从中国陕西渭水流域起,通过河西走廊由昆仑山脉的北麓或天山南麓向西穿越葱岭,经中亚再沿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到地中海东岸的安条克城,最后通向罗马的这条路。然而,如今的丝绸之路概念已不限于此,它的东部起点已经多样化,而且随着运输方式的改变,与陆上丝绸之路对应的还有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创造新机遇(国际论道)

本报记者 林子涵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七日,第二十五届开罗国际信息通信技术展与第四届中东和非洲智能交通展在开罗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吸引了华为等众多中国企业参展。图为人们在开罗国际信息通信技术展现场参观华为展台。

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摄

自2017年正式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以来,中国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促进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建设,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创新发展。

近期,有外媒关注到,中国倡导的“数字丝绸之路”,帮助相关国家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促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相关国家经济增长和数字化转型创造新机遇。

共享数字技术发展红利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数字丝绸之路’体现了中国在国内外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的目标。”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近日发文称,“世界已经见证了中国在电信、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系统、海底光缆、监控系统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进展。随着‘数字丝绸之路’加速发展,中国进一步推动在海外的数字化项目和高技术投资。”

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中国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市场空间。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17年到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到超45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3.6%。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从33%提升至39.8%。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近年来中国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中国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中国具备必要的基础设施,这是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优势。”西班牙《国家报》网站援引专家观点称,5G网络就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例子之一,它对开发云计算、推广“物联网”等商业应用而言至关重要。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合作持续深化。当前,中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23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与周边国家累计建设34条跨境陆缆和多条国际海缆。

“中国为解决数字经济相关的复杂问题作出了努力,能为全球发展带来解决方案。”世界经济论坛官网刊文称,“鉴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成功让10亿人上网,中国倡议定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分享的地方。”

法国泰雷兹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帕特里斯·凯恩表示,中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各行业加快融合,有力推动了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使跨国企业受益良多。

多个合作项目落地

近年来,中国信息技术与软硬件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在当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技企业在中东和北非多有布局。”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刊文表示,近年来,中国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大举进军中东北非地区的商业和电信市场。同时,还有被业内人士视为5G网络全球领导者的华为,该公司是世界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之一。2018年,华为成为卡塔尔首批外商独资技术企业之一,推动了当地5G技术发展。2019年,华为与沙特主要电信运营商扎因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助力该公司打造中东北非地区首个5G LAN项目。多家阿联酋电信企业也与华为开展了5G网络服务合作。华为还在埃及开罗启动了北非开放实验室,该研发中心与许多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当地学生提供培训。

在肯尼亚,中非合作开发的“移动钱包”应用已成为当地用户转账、支付、收款、贷款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中方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该应用目前运行稳定、功能丰富,业务成功率大幅提升。据肯尼亚通信运营商今年3月份发布的数据,“移动钱包”在肯尼亚已有3000万月活跃用户。

“非洲国家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获益匪浅。”肯尼亚《民族报》称,“数字互联互通及铁路、港口、道路、能源、水资源等关键项目很好地促进了非洲经济发展,改善了当地民众日常生活。”

“数字技术正在融合非洲的各行各业,中国正成为世界数字经济和产业的发动机。”埃塞俄比亚通讯社报道称,中国可以与非洲开展合作,帮助非洲建设数字经济,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农业、电信、海洋监测和救灾领域工作。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中国向包括“一带一路”倡议成员国在内的约1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北斗卫星系统相关产品,泰国和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在农业、土地测量等方面积极利用北斗卫星系统。同时,中国已经在巴基斯坦建立起了北斗导航系统地面站网。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能会扩大对北斗的利用。

“‘数字丝绸之路’是中国将古代丝绸之路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全球贸易杂志》刊文称,在疫情背景下,“数字丝绸之路”在中国创建新贸易生态系统、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包含大量技术项目,比如建设5G基站、铺设光纤电缆、建设和装备数据中心等。

有望带来转型契机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互联网接入比例低等问题。中国加大力度协助这些国家和地区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有望为其经济发展创造新机遇和增长点。

“在中国带领下,‘数字丝绸之路’为中等收入国家提供了数字基础设施,成为弥合非洲国家数字鸿沟和发展数字经济的机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网站发文称。

巴西卡布拉尔皇家基金会商学院教授卡洛斯·阿鲁达表示,中国的经验表明,数字科技在减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中国开展数字支付、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方面合作,可以有效减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在近期举行的“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论坛上,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副馆长尤格纳丹表示,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能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打造一个共享的数字经济世界。斯里兰卡正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机器人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赋能经济发展。近期,他们在抖音和京东上推出了斯里兰卡国家馆官方账号,方便人们购买斯里兰卡商品。

博茨瓦纳《报道者报》发表评论称,博茨瓦纳期待用好全球发展倡议的平台,与中国共同探索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粮食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机遇,实现真正的共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非洲和中国加强在数字技术方面的合作,将助力非洲在信息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肯尼亚《星报》称,中国提出“非中数字创新伙伴计划”,将帮助非洲加强数字基建、发展数字经济、开展数字教育、提升数字包容性、共创数字安全、搭建合作平台,有力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当前,非洲第一个5G独立商用网络已由南非同中国合作建成,由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塞内加尔国家数据中心也正式启用。

“中国技术将不仅能够帮助中东、北非地区改善当地经济状况,而且有助于教育、医疗、交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称,“对于许多希望促进经济增长和努力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国家来说,‘数字丝绸之路’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想法。”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纪录片《丝路寻踪》开机仪式。 唐梦宪 摄

中新网桂林1月24日电(唐梦宪)1月24日,十二集大型纪录片《丝路寻踪》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景区举行开机仪式,该片将讲述“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进程,展示一段中国海洋史的风雨变迁。

被誉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通三江,贯五岭,与长城南北呼应,同为世界奇观。作为中国古代沟通南北水路运输的要道,灵渠加强了南北经贸文化交流,也促进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以及与东南亚各国的往来。

图为灵渠景区。 唐梦宪 摄

据了解,纪录片《丝路寻踪》内容包括“合浦灵渠,南北江海”、“海上丝路,合浦始发”、“汉唐遗风,合浦珠还”、“江水南流,绿珠北嫁”等十二集,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作品。

该片总导演宋邕江透露,纪录片在客观、全面的记录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的前提下,用影像融合历史与情理,来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壮阔和深远意义。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真实而又艺术地向观众展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光辉历程,打造广西“海上丝绸之路”品牌,提升广西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西汉时期,广西北海市合浦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参与了中国与东西方的商业贸易与文化往来,积极推动了古代岭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丝路寻踪》还将向观众大量展示合浦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重要书证、物证,让观众认识,了解海上丝绸之路,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提供有力的支撑。

十二集大型纪录片《丝路寻踪》由广西国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投资,广西南国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电视台卫星频道联合出品。(完)

澎湃新闻记者 黄小河

泉州是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几乎囊括了丝绸、茶叶、瓷器以及中国功夫等等这些极具象征意义的东方符号。在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远洋航路中,曾经别号刺桐城的泉州,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历史坐标。包括马可·波罗在内的许多海外冒险家,都曾把刺桐城描述成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在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延续和实证中,泉州都是一个重要的缩影和代表。

《重返刺桐城》海报

12月17日起,由泉州广播电视台、海峡卫视出品,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公司、泉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国家地理共同制作的三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

《重返刺桐城》分三集,共150分钟。历经近4年的精心打磨,全面梳理了从古刺桐城到今天泉州城的历史沿革,用一种底层逻辑的主线贯穿起古代与现代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并以此引发对当下现实的新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全片以神秘的雅各·德安科纳撰写的东方游记《光明之城》作为引线,利用泉州保留完整的特有遗迹与闽南文化传统,将史料与现实不断地进行交互式呈现,通过这种方式,来探寻和解码中国海洋文明的东方色彩和时代影响。

《重返刺桐城》海报

据了解,为更深入准确地向观众传递古刺桐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价值,摄制团队一方面对泉州相关的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搜集调研和走访,另一方面,摄制团队将视线从泉州向外发散,循着当年航路上重要事件的发生节点,追索实物佐证与当代故事,这其中既有七千年前、先秦时期的闽人追溯,又有从远东到欧洲腹地的空间跨越。摄制团队试图将其构建起一个以泉州为支点的多维认知体系。

就该片视角而言,《重返刺桐城》放弃了以往专注证史的传统方式,以一个新鲜而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古刺桐城的历史,用一种大历史观将古刺桐港置于更广阔的时空中,将历史故事的碎片和东西方演变进行了逻辑上的有效串联和推演,通过设问与意识流的叙事方式来讲述中外海上交通历史的成因与结果。

在纪录片的形式表达方面,该片采用现在进行时态为主要表达和呈现方式,同时辅以相应的场景化而非剧情化的再现影像,以人类社会学的视角与现代思维进行故事讲述,强调时代解读。无论是对中古时代进出口贸易的行为解析,或者是对官方与民间海上贸易的史料搜集,还是对刺桐港地理位置和多因素的综合研究,都以一种现在时态的表达加强观众的贴近性、理解力和认同感,同时让历史和时代的联系更为顺畅独特。应该说,本片的表达方式,是一次对历史类纪录片进行现实解读的有益尝试。

据介绍,为确保纪录片史实严谨准确,观点创新权威,《重返刺桐城》摄制团队在深入搜索最新理论文献后,采访了多位中国社科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资深权威专家,重新明确了民间海上交往活动在历史长河中所具备的权威性和重要性,突破传统认知,并在纪录片中创新鲜明地提出了这一观点。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栾梦

https://www.saximi.com

上一篇:燃料油概念股一览(煤改电概念股)

下一篇:三沙市旅游怎么去(三沙概念是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