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股票基本知识 - - 767股票学习网!

利率敞口风险(敞口风险控制额的核定)

2023-06-23 03:37分类:帐户交易 阅读:

事件

2022年9月末英国养老金市场陷入危机,导致英国央行不得不紧急出手救市。我们认为本次危机对于全球市场有以下几点深远影响。第一,英国经济的衰退和英镑的继续下跌在所难免,预计将导致英国央行11月继续大幅加息拯救汇率。第二,事实已经证明主权债券不再是安全的避风港,全球市场对于所谓“安全资产”的重新定价可能会引发进一步的动荡。第三,随着美联储QT和投资者对于美债的大量抛售,美国市场可能出现与目前英国类似的流动性危机。我们建议投资者降低权益和债券配置中对于英国及欧洲的风险敞口,同时关注美国市场的下行风险。

观点

养老金危机背后深层的驱动因素是经济衰退。减税带来的养老金危机只是表象,而背后深层的驱动因素则是经济衰退、市场对特拉斯政府提振经济的计划缺乏信心,以及央行停止大规模购买债券导致债市供需失衡。长期来看,这些问题将会一直存在,而央行救市不可能一直持续,并且效果也在逐渐降低。我们看到,9月28日英国央行救市后,英镑在短暂的提振后再度开始下跌,预计与美元回到平价只是时间问题,英国国债收益率也再度开始走高。而同时,货币和财政背道而驰,英国公共债务占GDP比例不断上升。同时,由于俄乌冲突短期升级,将对英国及欧元区能源价格造成上行风险。我们建议投资者及时降低对英国及欧洲的风险敞口,不仅局限于对英国及欧洲上市公司的权益投资,同时也包括收入对欧洲市场暴露较大的全球公司。我们整理了标普500与FTSE100中主要公司的营收对欧暴露情况和今年以来涨跌幅。从数据来看,FTSE100成分股中对欧暴露较大的公司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下跌,而标普500标的中这一趋势尚不明显,建议关注后续市场price in的风险。

关注美国回购市场的波动和美元的下行风险。以金边债券为例的资产已不再是安全避风港。而避风港倒塌后的市场情绪崩溃,则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恐慌抛售。随着全球央行逐渐停止QE,开始收紧货币,资金寻找避风港,而一旦避风港倒塌,安全资产到大幅抛售的风险同样存在于美国、欧元区等经济体中。美国方面,随着美联储缩表、财政部缩减短期美债的发行,以投资短期安全资产的货币市场基金为首的大量资金涌入ON RRP,形成无法释放的冗余流动性,因此,缩表实际抽干的是银行系统中的准备金。而一旦准备金规模过低,则可能导致类似2019年9月货币市场短期利率飙升的钱荒局面重演。一旦流动性危机和恐慌情绪出现,预计会对债市和股市形成负面冲击,我们提醒投资者关注美国回购市场的波动和美元的下行风险。

美国市场可能出现与目前英国类似的流动性危机。目前来看,除美联储减持美债外,包括商业银行和对冲基金在内的美债其他主要买家都在撤离,但市场上的美债供应却处于高位。由于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预计未来每年都将会发行1万亿美元的国债,叠加QT,预计将使今年的美债供应达到1.5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为疫情前规模的三倍。这导致美债市场供需非常不平衡,预计将对QT的推进和后续的政策空间造成限制。

风险提示:全球资金流入美国,美元继续走强;公司营收对欧洲风险暴露对涨跌幅解释程度较低;地缘政治风险继续升级,导致市场波动超出预期。

本文源自金融界

2018年金融领域最重要的一个改革就是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推出了LPR,我们对LPR整体的结论是:认为LPR的推出有助于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降低社会平均的融资成本率,但是对银行来讲有利有弊,整体是利大于弊,它会增加银行的利率风险。

主要分享几个方面,第一LPR推进的背景,第二LPR定价是如何形成的?第三LPR改革对银行业改革的影响,第四理论层面的分析:LPR推进带来的利率风险一些趋势和管控,第五是实证分析:上市银行利率风险的程度和风险管理能力,第六LPR推进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

一 LPR推进的背景

LPR推进主要是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LPR推进是利率并轨的关键一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推进了20多年,目前已经到了最后一公里,利率并轨。LPR的推进就是实现贷存款利率并轨,对于存款利率并轨,我们估计至少要等1-2年的时间才能推进,所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没有完全完成。第二个利率市场化有助于理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因为在LPR推进过程中有一个机制,MLF决定LPR,LPR决定最终的贷款利率,从而政策利率一定会传导到贷款端。第三是有助于降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率,因为未来LPR会逐步的降低,贷款水平一定会逐步的下降,随着利率中枢下移,表外融资的成本,以及直接融资的利率水平都会有所降低,这样会整体降低社会平均融资成本率。

二 LPR的形成机制

LPR是成为最新的贷款利率定价锚,LPR基于18家银行的报价,原来有10家,这次新增了8家,另外这次改革中推出了一个五年期的品种,这样会形成一个新的利率曲线;LPR报价需要与MLF利率挂钩,LPR是每个月20号公布一次,目前已经有5个最新的LPR报价。

三 LPR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

LPR对银行业有利有弊,总体看利大于弊。弊端主要是会降低银行的利息收入。因为这次改革相当于是一个非对称的降息,贷款利率下调,但是存款利率不变,银行NIM收窄。这个改革跟之前每次降息的状况都不太一样,以前所有的降息都是存贷同时降息,无论是对称还是不对称,但是一定是都有变化的,这次只是变了贷款利率水平。所以这个弊端就是整体银行利率风险相应增加。LPR推进有利的方面就是它可以给实体让利,银行减少的利润就是实体获得的收益,所以通过银行向实体让利之后,整体社会融资成本有所降低,对实体也会有帮助,银行资产质量应该有所改善,中长期是对行业和经济都是有正面影响的。所以中长期来看,LPR的改革一定对银行和实体来讲是利大于弊。因为一旦贷款定价基准有了变化以后,对银行的运营模式,风控体系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随着LPR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定价能力会成为核心竞争力,偏零售的银行竞争力就会相对高,因为它能够准确识别每个客户的风险程度,给出对应的风险溢价来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另外LPR推进对商业银行IT系统也是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因为之前基准利率可能一年就变1、2次,但是未来LPR一年有12个LPR,还有现在也是要求150万亿存量贷款也要逐步转换LPR定价,对银行IT系统也是提出了很大的一个挑战。

四 LPR推进带来的利率风险及其管控

因为LPR推进对银行存在负面影响,就是 LPR推进会提高银行的利率风险,那银行如何去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呢?下面展开分析。

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是包括四种,一种是重新定价的风险,这个主要是反应在房贷利率上,未来反映在存量贷款的LPR定价上,第二个就是收益率曲线的风险,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变动方向不一致,导致银行的利差缩窄的风险,第三个就是基准风险,目前银行存款利率还是基于存款基准利率来确定的,而贷款是基于LPR来定价,存款和贷款利率基准是不一样的,这样就会出现基准不同导致不同的调整,给银行带来营收上的负面影响。第四种就是期权类的风险,因为现在客户预期LPR一定会下降,贷款客户很可能会借低息贷款归还以前高息的贷款,银行的利息收入遭受的损失。这是利率风险的四种类型。

利率风险管理方式有四种,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还有就是VAR模型和压力测试。现在主要使用的就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其对数据要求相对比较低,使用比较普遍,后面几种使用不是很普遍。我们看一下如何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来管理银行利率风险? 主要指标是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性比率,对于不同类型的银行,管理风险的时候采取的措施不太一样的。一些保守性的银行来讲,始终会保持缺口为零,无论利率上行还是利率下行,对其都没有什么影响。一些进取型的银行,他会依据利率变化来确保盈利的提高,利率上行的时候保持缺口为正,利率下行就要保持缺口为负。在LPR 推进过程中,我们认为目前来看是贷款利率往下,但是存款利率保持稳定,但是长期来看存款利率一定会逐步往下走,所以未来是一个利率下行周期,那商业银行要保持利率缺口为负,使利率敏感性比率小于1。

商业银行如何把利率敏感性缺口保持为负值和比率小于1呢? 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率敏感性资产要尽量少,另一方面是利 率敏感性负债要尽量多,也就是负债要偏短期,资产要偏长期。在资产端的变化上我们认为还是要多增加基建类贷款的投放,还有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的投放,这样适当的规避利率风险。

以上我们是商业银行自身如何去管理利率风险。对于监管层来讲,也是对利率风险管理给出了一定制度性的安排,尽量减少LPR对商业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2020年LPR会下降20-40个BP,行业的净利润减少 180亿到360亿。应对策略之一就是释放拨备,充分发挥拨备在业绩调节中的功能。目前银行业拨备覆盖率达到190%,如果监管要求为130%、150%,可以释放利润1.33万亿到0.89万亿,只要释放其中的5%,行业净利润能增加600亿到450亿,完全抵消贷款利率并轨的影响,今年这个政策是有可能落地的,银行也会去实施。第二个就是全面和定向的降准,目前大行中小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 13%和11%,我们觉得未来存款准备金率还有下降空间,100个BP的降准可以释放8000亿流动性,增厚行业净利润150亿左右,每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就可以给行业释放300亿净利润。

五 我国上市银行利率风险情况和管理水平的实证分析

我们收集了所有上市银行2017、2018年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的负债和缺口的数据,我们发现这两年期间所有上市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合计值都是正的,其实在2017、2018是一个利率上行的周期,所以银行的确需要让利率敏感性缺口为正,来获得利率上行对资产收益的贡献。也就是说上市银行其实在整体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上还是很强的。

但是我们预计今年LPR会下降 20-40个BP,那可能各家银行的利率敞口就会比较高。我们做了敏感性测算,假设之一是:如果今年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调,假设之二是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比存款利率下降幅度更大。分别测算各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敞口的大小。第一种情况的测算结果:如果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调,其实商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是提高的,没有什么利率风险,因为银行的存款占负债的比重是60%-70%,而贷款占资产的比重只有50%左右,在利率向下的过程中,其实负债带来的成本下降幅度一定是超过资产端的收益下降幅度的,所以银行是享受到了利率下行的好处,所以整体上利息收入还是增长的。

第二种测算情况是:如果今年贷款利率下降幅度比存款利率下降幅度更大,我们发现这将减少银行利息收入,主要是资产端是受损的,所以整体导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减少的。但是其中也有一家银行是例外,比如宁波银行,宁波银行数据显示利息收入反而是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宁波银行的短期负债规模很大,占比相对比较高。所以即使利率下降,整体负债端的成本下降幅度超过资产端收益下降的幅度, 所以利息净收益是增长的。这也是宁波银行在二级市场表现相对比较好的原因。

今年银行业还有一个新增的风险就是存量贷款LPR定价转换带来的重定价的风险。央行 12月28日已经发了公告,从今年3月到8月银行要把存量的贷款转化为LPR定价。这个新政出来对房贷是没有太大影响的,房贷利率只是定价基准变化,但是房贷的绝对值是不变的。但是非按揭的存量贷款有120万亿,这些贷款逐步转化为LPR定价之后,整体收益就会有所降低。我们在一定的假设下,测算显示:120万亿的存量非按揭贷款LPR定价基准转换后,银行利息净收入会损失900个亿。具体测算过程如下:

其一、规模。因为存量贷款有150万亿,30万亿的按揭是不受影响的,受影响的就是存量非按揭大概是120万亿,我们预计其中 70%会受到影响,受损贷款规模 84万亿。

其二、利率。如果平均利率下降11个 bp。84万亿贷款平均利率下降11个BP,银行减少的利息收入将近900亿,对行业净利润的负面影响大致是4.3%。

我们对各家上市银行也做了测算分析,用这些银行所有存量贷款减去住房按揭贷款算差额,贷款利率下降11个bp,整体对上市银行净利润负面影响是500个亿,净利润下降是 3.4%。其中,农商行的负面影响最大,大概有5%,而大行负面影响最小,只有3%。这个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对于农商行来讲,房贷占比很少,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小,不受定价基准转换的这部分贷款和收入占比少,整体负面影响就会更大。而对大型银行来讲受损程度就会更小,主要是房贷占比高,而中收占比高。

六 LPR推进,商业银行如何应对?

以上分析表明:LPR推进对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收益结构来应对利率下行的冲击。

其一、提高市场化负债的占比。资产端的利率变得更加敏感,只要负债端也有一些利率敏感性的负债,这样就可以对冲掉利率变化带 来的负面冲击。银行未来会增加同业负债的占比,当然同业负债占比的提高也是有一个问题的,大家可能会担心会不会又导致新一轮金融 加杠杆,我们认为是不会的。因为这是相对良性的同业负债占比提高, 同时还有同业负债和CDS的合计占比不能超过全部负债的 1/3,还这是一个上限管理的。

其二、更多的使用利率衍生品来对冲利率风险。比如:银行2000亿贷款,如果LPR下降 5个bp,面对的利率风险敞口就是1个亿。面对这种日常的频繁的利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使用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来对冲利率风险。2月14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将推出利率期权,这就是配合LPR的推进推出 的一项应对政策。

其三、加大债券资产的配置。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银行贷款资产是受损的,但是非信贷资产是不受损的,这样银行就会增加债券类资 产的配置,在日本和韩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有所降低,但是非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有所提高,兴业、浦发这 些银行未来就会更加受益,预计从今年开始,银行债券投资的规模都会逐步提高起来。

其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提高非息收入占比。因为利率下行影响的是银行的利息收入,但是非利息收入没有影响,所以银行可以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未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也会逐步的提高。主要的业务类型:比如说理财业务,虽然现 在理财业务有些是成立理财子公司,收益被计入投资收益当中去,但是依然属于非息收入; 还有就是代理业务,银行去销售一些资产管理的产品,信托产品; 再有就是信用卡业务也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我们这段时间去银行调研,基本上各家银行都是把零售贷款投放作为今年信贷投放的主力,零售贷款主要是增加信用卡贷款的投放; 最后是投行业务。

未来银行面对利率风险,除了提高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外,还要加强利率前瞻性的研究,要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利率变化的趋势, 要理顺FTP和LPR内部之间的关系,要对衍生品市场更加熟悉。

本文源自BRI金融观察

无论是授信跟定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客户打分,做风险分层。对公业务如此,个人信贷亦然,在量化风控上都有一些方法通用。还记得我们在较早前文章中介绍的量化风险的内容吗?请看:瞅瞅银行的LGD模型是怎么实现的

而这个内容的最早的参考来自于巴塞尔所提到的方法。

自2004 年 6 月 26 日,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后,内部评级法(InternalRatings-Based Approach,IRB)一直是计算信用风险的主流。

内部评级法是建立在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结果基础上。其基本思想是由于借款人可能出现违约,银行必须根据已经掌握的定性和定量信息对损失进行评估,并将这种评估与资本充足率挂钩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度量单笔授信损失开始过渡到对整个银行资产组合损失的度量。

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银行在满足监管当局某些最低规定的前提下,必须根据相关定义将银行业务分为具有不同潜在风险特征的暴露类别(包括六大暴露类别:即公司风险、国家风险、银行风险、零售风险、项目融资风险和股权风险)。

各项暴露类别都有着三个关键因素

(1)风险构成要素:部分风险要素由银行估计,部分风险因素由监管当局估计;

(2)风险权重函数:风险要素转换成风险加权资产及资本要求的方法;

(3)最低要求:银行为了对某类资产实施内部评级法而必须满足的最低标准。

一.量化风险中所包括的指标

巴塞尔委员会将每一种暴露类别的风险归结为六大指标,即:

违约概率(PD,Probabilityof Default)、

违约损失率(LGD, Loss Given Default)、

违约暴露(EAD, Exposure at Default)

有效期限(Effective Maturity),

预期损失(EL, Expected Loss),

未预期损失(UL, Unexpected Loss)。

二.量化风控的方法介绍

为了计算资本要求,评估信用风险的银行在采用内部评级法的时候必须使用风险权重函数。不过,内部评级法对许多类暴露规定了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方法。

银行可以选择初级法,自己估计违约概率(PD)参考监管对其他的风险因素的估计值;当然也可以在满足最低要求的前提下,自己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等因素。

内部评级法衡量信用风险的关键就是银行自身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分析银行的信用风险的数量和质量。

内部评级法规定内部评级系统首先应该是“二维”的,即需要分别对客户和债项进行准确评级,得出 PD 和 LGD 值,再根据评级结果计算资产的风险权重,最终计算所需的监管资本额。客户评级是指银行根据客户的资料,通过调查、分析、预测等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及信用风险做出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的活动。债项(facility)是债务人承担的含有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主要指贷款。债项评级就是根据特定债项的结构、特征、用途等评价其内含的信用风险。

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都是内部评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部评级

内部评级包括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两个方面。当然这个是对公业务说法,在个人信贷上,我们一般是称为客户的信用量化风险(评分卡分群)跟负债情况。

这其中的评级都跟最上面提到客户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预期损失率(EL)、非预期损失率(UL)、风险敞口(EAD)等关键指标相关。纵观信贷业务,它不仅在授信审批、贷款定价、限额管理、风险预警等基础信贷管理中发挥决策支持作用,而且也是制定信贷政策、计提准备金、分配经济资本以及 RAROC 考核等组合管理的重要基础。

四.各个指标的含义

4.1、违约暴露 (Exposureat Default,EAD)

实际上商业银行授予客户一定的授信额度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客户在该银行的已发放的贷款,另一部分就是尚未提取的额度部分。客户的现有可提现额是当前借款人已经借入的部分并计入未偿债务。

未偿债务是银行已经交付给借款人及以合约支付形式的其他应收款项的那部分资产,指的是客户欠银行的,假如客户违约,银行的风险暴露是借款人的未偿债务总数。

因此,授信额度的现有放贷的部分使银行蒙受违约损失构成违约暴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授信额度的未使用部分或有债权,当借款人遇到财务危机,执行未使用额度也会使银行蒙受损失。

实践中人们常用违约使用额(Usage Given Default,简称 UGD),表示客户在违约时可能使用未提取的授信额度的百分比。

因此授信额度的未使用部分违约暴露可以表示为:

未使用额度的违约暴露敞口=(授信额度-现有放贷部分)× 违约使用额

违约使用额即在历史数据中有多少用户是会还会在未使用的额度中提取贷款的数据

4.2、违约概率 (Probability of Default,PD)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贷款到期时发生违约的可能性。银行无论采用初级内部评级制度还是高级内部评级制度,都必须针对每一级的借款人违约概率进行内部评估。这个概念相对比较好理解些。

首先银行要设定若干信用级别,再对每一个级别分配一个 PD,每一个 PD都是对这一级别户长期平均违约概率的保守估计。

比如如果参考下目前全球主要的外部评级机构有三个,即美国的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s)、穆迪(Moody’s)和英国的惠誉(Fitch,IBCA),他们之前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所作出的PD,分别是:

4.3、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LGD)

违约损失率是指借贷人或客户违约时预计对银行造成损失的比率。LGD 是度量预期损失的重要参数之一,它包括三种损失,分别为损失的本金、利息收入和催收成本等。

违约风险暴露的大小和损失大小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贷款催回率呈现出不均匀的趋势,有时偏高,有时偏低,高点可以达到 70%-80%,低点在 20%-30%左右。催回率的分布被称为双峰分布(bimodal)。

鉴于催收率双峰分布的特点,取清偿率或违约损失率(LGD)的平均数不具有统计意义。决定贷款催回率的主要因素是是否有抵押及借款人的还款顺序等。在经济萧条时,催回率低,反之催回率较高。借款人所处的行业也与催回率关系密切。

4.4、EL与UL

一般来说,一笔授信业务中银行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损失可以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数量化度量银行对单个授信暴露信用风险损失包括两个重要的部分:

计算期望损失(EXPECTED LOSS,缩写为 EL)

估计未预期损失(UNEXPECTED LOSS,缩写为 UL)

对于不同的损失银行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下面是银行风险损失的示意图。

 

a、预期损失(EL)

所谓预期损失是指事前估计到的或期望的违约损失。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给定年限,预期损失的数量是:

预期损失=违约风险暴露*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

EL=EAD PD LGD

可以说这个公式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量化风控的始末,非常重要的一个公式。

商业银行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一般有三种: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

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

1998 年老资本协议规定,一般准备金可以作为附属资本,但不能超过总风险加权资产的 1.25%。但是最终定稿的内部评级法要求,不能把一般准备金(即普通贷款损失准备)计入附属资本。

b、未预期损失与经济资本 (UL)

银行能够预料资产的期望损失,它是资产在持有期内损失的平均值;在这段期间内,由于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都具有波动性而使得无法预料的风险资产价值产生波动。我们用此期间的风险资产价值的标准差度量波动性,称这个量度为未预期损失,也就是说未预期损失是资产价值潜在损失围绕其期望损失波动性的估计。这部分损失银行要用经济资本来缓冲,它将影响的是银行的生存机会和发展潜力。经济资本是一定容忍水平下的损失波动性。由于信用评级与每一类评级中的平均违约率有关,因此我们选取容忍水平应该等于与目标评级对应的容忍水平。

常规上我们用一个正态分布图来处理EL与UL之间的关系,而UL就是在长尾上未能预期估算到的损失。

当然关于本文中所提到的内评法的内容,可回顾:专题课~信贷产品设计与定价,相关内容会Luke老师介绍得更专业跟深入些。

 

 

~原创文章

..

end

前言

财务公司作为特殊的金融机构,在企业集团中扮演着“银行”的角色。其主要职能除集中管理集团资金、降低财务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外,还可经监管部门审批后开展产业链金融服务、发行金融债券等业务。

1987年5月,我国第一家财务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财务公司行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末,我国在册财务公司256家,表内外资产规模达12.25万亿元。所在行业涵盖能源、电力、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传统行业,以及民生消费、文化传媒、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设立财务公司不仅有效地提升了集团资金效率,也降低了集团成本,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了价值。

本文梳理了财务公司主要监管指标以及监管评级中的定量指标,对指标要求进行了分析解读,供从业人员参考。

此前金融监管研究院多次发布银行相关的指标,具体参见《精华版:银行各类计算公式!》、《精华版:银行各类计算公式(2021版)》。

一、财务公司主要监管指标

 

二、监管指标解读

(一)监控指标

1. 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为资本净额与风险加权资产加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之比。资本净额为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可计算价值之和减去资本扣减项。资本充足率反映财务公司利用资本抵补风险的能力。

财务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财务公司其实缺乏资本补充工具,资本补充依靠集团支持和自身积累。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可以参见《终于有人说清"资本充足率"!》。

2. 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率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与信用风险资产之比。信用风险资产是指承担信用风险的各项资产,包括各项贷款、拆放同业、买入返售资产、存放同业、银行账户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和不可撤销的承诺及或有负债。不良信用风险资产是指五级分类结果为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的信用风险资产。

财务公司不良资产率不应高于4%。

3. 拨备覆盖率。拨备覆盖率是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拨备覆盖率是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考察的是财务是否稳健,风险是否可控。

财务公司拨备覆盖率不应低于150%。

4. 自有固定资产比例。该指标考核自有固定资产与资本总额的比例。该指标考察公司用资本金投入固定资产购买的比例,不鼓励财务公司资本金大比例投入固定资产。

财务公司自有固定资产比例不得高于20%。

5. 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之比。信用风险资产损失准备是指财务公司针对各项信用风险资产可能的损失所提取的准备金。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计算中暂不考虑一般准备和特种准备充足情况。

财务公司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应低于100%。

6. 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贷款应提准备之比。贷款损失准备是指财务公司对各项贷款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的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仅反映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情况。

财务公司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不应低于100%。

7. 拆入资金比例。拆入资金比例为同业拆入与资本总额之比。拆入资金是指财务公司的同业拆入、卖出回购款项等集团外负债。此处的同业拆入不仅仅指同业拆借,还含卖出回购等科目项下取得的同业资金。

财务公司拆入资金比例不得高于100%。因为财务公司拆入资金只能7天以内,外加限额管理,拆借管控较严格。

8. 长期投资比例。长期投资比例为长期投资与资本总额之比。长期投资是指按照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在“长期投资”科目核算的投资,包括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财务公司长期投资比例不得高于30%。

9. 短期证券投资比例。短期证券投资比例为短期证券投资与资本总额之比。短期证券投资是指按照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1〕49号)在“短期投资”科目核算的投资于国债、中央银行债券及票据、金融债、企业债、股票、基金等证券投资,在“短期投资”科目核算的其他短期投资也纳入该指标考核。

财务公司短期证券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0%。

10. 投资比例。为8、9项之和。财务公司投资比例不得高于70%。

11.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各项贷款之比。各项贷款是指财务公司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证券、各项垫款等。不良贷款是指五级分类结果为次级类、可疑类及损失类的各项贷款之和。

财务公司不良贷款率不应高于5%。

12.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

财务公司流动性比例不得低于25%。

13. 担保比例。担保比例为担保风险敞口与资本总额之比。担保风险敞口是指等同于贷款的授信业务扣除保证金及质押的银行存单、国债价值后的余额。担保比例计算不包括与贸易及交易相关的或有项目,如投标保函、履约保函等。

财务公司担保比例不得高于100%。

14. 贷款拨备率。该指标为贷款减值准备余额与全部贷款的比值。”贷款减值准备”包括专项准备、特种准备及一般准备。

财务公司贷款拨备率目前要求为2.5%。(2018年之前为1.5%)

注意贷款拨备率和报备覆盖率两个指标实际是有很强的逻辑关系,一般不良率越高,短板越容易出现在拨备覆盖率,不良率越低(低于1.7%)短板就是贷款拨备率。

15. 同业拆入与卖出回购之和占负债总额比重。该指标为计算公式为:(同业拆入+卖出回购)/负债总额。其中卖出回购项目含人行再贴现。

财务公司该指标要求为不超过30%。

16. 集团外负债敞口与资本净额的比例。集团外负债敞口包含同业拆入、卖出回购、发行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

财务公司该指标要求为不超过150%。

17. 贷款比例。该指标为各项贷款余额除以各项存款与实收之本之和。该指标主要是鼓励财务公司以集团内自有资金来匹配资产。

财务公司贷款比例不得超过100%。该项指标实质是流动性指标,本质上也是极简版的流动性匹配率,就是贷款资金来源只能是来自存款和实收资本,确保流动性安全。

18. 流动性匹配率。等于加权资金来源除以加权资金运用。该指标值越低,说明银行以短期资金支持长期资产的问题越大,期限匹配程度越差。加权资金来源不仅包含央行资金、存款、同业存款、拆入、卖出回购,还包含发债及同业存单;加权资金运用包含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买入返售等项目,根据资金的稳定性和和期限分别设定不同权重。项目和权重情况见下表。

 

注:“其他投资”项未来区分资金剩余期限,包括银行自营资金的委外(货基或债基)及通过信托通道放款也是按照100%折算率计算。ABS投资属于债券类别,资金运用折算系数是0;

财务公司流动性匹配率监管要求为不低于100%。这个指标一开始设立主要是针对银行的,尤其遏制2017年之前的资金空转乱想。指标实际是NSFR基础上进一步加入中国特色的简化指标,因此也有一些诟病认为在巴三之外再加一个紧箍咒必要性。

对财务公司压力不大,因为资产负债本身约束比银行更多;多数银行面临达标压力,必然选择是“去通道”“去同业”“少发同业存单,多发金融债”。

19. 承兑汇票余额与存放同业款项的比值。该指标主要是为了加强风险防控,遏制财务公司不考虑自身流动性而大量开票的冲动。也就是不能简单依赖票据承兑保证金吸收存款.

财务公司该比例不得超过3倍。

20. 承兑保证金存款占所有存款的比例。该指标主要是为了防范财务公司将存款转为保证金而人为放大担保额度。

财务公司该指标不得超过30%。

(二)监测指标

1、2、3项指标为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季度增幅、不良贷款率比上季增幅。是2021年为了统计分析财务公司贷款质量情况而新增的指标。

4. 存贷款比例。为各项贷款余额与各项存款的比例,各项存款为财务公司吸收的各成员单位的存款。包括单位存款、保证金存款、委托资金与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的差额等。主要用于监测统计分析。

5. 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单一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最大一家客户授信总额是指财务公司在报告期末表内外授信总额最大的一家客户的授信余额。资本净额一般为当期所有者权益。该指标主要是为了监测单一客户对财务公司的影响。

6. 资本利润率。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利润与所有者权益和少数股东权益之和的平均余额之比。

7. 资产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利润与资产平均余额之比。

资本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主要用于评价财务公司的盈利能力。

8.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为在中国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现金、存放同业的总和与人民币各项存款之比。超额备付金率指标体现公司的流动性和资金实力。

(三)2022年度可能新增的监管指标

2022年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保监会联合下发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十四条规定:“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的最高承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总资产的15%。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保证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吸收存款规模的10%。”该指标对财务公司会有很大的约束力和杀伤力,影响也会非常深远。大部分财务公司通过承兑汇票、贴现来服务产业,承兑余额和保证金余额都远超文件规定标准,如果银行和财务公司都被迫压降,会对市场造成较大冲击。该文件目前还未正式出台。

此外从去年发布的征求意见稿看,可能也会引入全新的监管指标。

三、监管评级指标

2020年以来,原由银保监会非银机构监管部和财务公司协会共同主导的监管评级职能调整到银保监会非银部。目前实际操作是由各省市银保监局初评,报银保监会审核确定评级结果。评级结果作为市场准入和分类监管的依据。监管评级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其中,定量指标10项和定性指标50项,定量指标分值40分,定性指标60分。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定量指标。

监管评级主要考察财务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运营情况,与未来业务准入和分类监管挂钩,是一个持续的评价,因此均值指标占比高,分值多数需要线性计算。

1. 季均资本充足率。结果为四个季度资本充足率的均值。该指标评价财务公司资本的风险抵补能力。评分标准:15%以上:4分;15%至10.5%:4至0分(线性);10.5%以下:0分。

2. 季均不良资产率。结果为四个季度不良资产率的均值。该指标评价财务公司不良资产情况。评分标准:无不良资产:1.5分;0至4%:1.5至0分(线性);4%以上:0分。

3. 月均不良贷款率。结果为全年十二个月不良贷款率的均值。财务公司主要盈利途径是贷款,该指标评价财务公司不良贷款占比及管理情况。评分标准:无不良贷款:1.5分;0至5%:1.5至0分(线性)5%以上:0分。

4. 贷款拨备情况。用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两个指标来评价,更加客观。既考察了拨备是否充足,又体现出了公司是否形成了不良贷款。评分标准:贷款拨备率:2.5%以上:4分;2.5%至1.5%:4至1分(线性);1.5%以下:0分。拨备覆盖率:150%(含)以上:4分;150%以下:0分。

注:贷款拨备率标准为2.5%,拨备覆盖率标准为150%,两项标准较高者为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也就是说,如一家财务公司无不良贷款(绝大部分财务公司都没有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算出来是无穷大,而该财务公司的贷款拨备率只有1.3%,那么财务公司不能以拨备覆盖率达到150%而得满分,而应当以贷款拨备率不足1.5%进行扣分。

5. 月均流动性比例。该指标由两项指标构成。一项为月均流动性比例Ⅰ,另一项为流动性比例Ⅱ。比例Ⅰ计算标准为月日均,更准确体现了财务公司流动性管理能力。评分标准:月均流动性比例Ⅰ50%以上且流动性比例Ⅱ2次以下:4分;流动性比例Ⅰ50%至25%且流动性比例Ⅱ2次以下:4至1分(线性);流动性比例Ⅰ25%以下或流动性比例Ⅱ2次(含)以上:0分

评分需同时满足月均流动性比例以及统计月度最低流动性比例低于监管要求25%的次数。其中第二项指标,相当于给财务公司每日流动性上了紧箍咒,若每月有两次的日流动性低于25%,该项目直接得分为0。

6. 月均贷款比例。该指标计算公式为:∑(月日均贷款余额/(月日均存款余额+月度实收资本)/12。也是日均的标准。评分标准为:0至80%:5分;80%至100%:5至0分(线性);100%以上:0分。

若该指标高于100%则表示该财务公司以外部资金来发放贷款,集团资金需求大,流动性较为紧张,需引起关注。2021年以来该指标已纳入监管月度报送要求,超出100%监管部门会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整改。该指标分值较高,权重大,须严格管控,否则对评级结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

7. 季均投资结构。该项目由两项指标构成。季均投资结构Ⅰ=∑[季度投资(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金融债)/季度投资总额]/4;季均投资结构Ⅱ=∑[季度投资(股票+股票型基金)/季度投资总额]/4。评分标准:投资结构Ⅰ50%(含)以上且投资结构Ⅱ15%以下:5分;投资结构Ⅰ50%以下且投资结构Ⅱ15%以下:2至0分(按投资结构Ⅱ0-15%线性计算分数);投资结构Ⅱ15%(含)以上:0分。从评分结构看,监管部门的导向是鼓励财务公司进行投资,不鼓励进行高风险投资,投资于股票、股票型基金等产品比例过高的机构,得分会降低。

注:1.没有投资业务资格,该项得1分;2.有投资业务资格但没有开展投资业务的,该项得2分。

8. 半年平均全口径资金集中度。资金集中度为财务公司最核心的指标之一,反映财务公司归集客户资金的能力。在计算全年的全口径资金集中度情况后,折算成半年数据。全口径计算公式中的分子为:财务公司各项存款+财务公司同业存放-集团外非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账户上的资金;分母为:财务公司各项存款+财务公司同业存放-集团外非成员单位在财务公司账户上的资金+集团合并报表货币资金-成员单位存放央行款项-集团合并报表货币资金中的现金-财务公司存放中央银行款项-财务公司存放同业款项。评分标准:60%以上:7分;60%至30%:7至3.5分(线性);30%至5%:3.5至0分(线性);5%以下:0分。

注:财务公司购买的同业存单若已计入集团合并报表的“货币资金项下”,经集团财务部门出具证明资料后,在分母中扣除;另外财务公司购买的保本理财产品应从“存放同业”项扣除,计入分母“集团合并报表货币资金”项下。

9. 境内账户集中比例。该指标反映财务公司账户管理能力,综合考虑了客户在财务公司开户数、客户能归集在财务公司的银行账户以及财务公司可以监控的银行账户。计算公式为:(财务公司开户数+80%财务公司归集户数+30%财务公司监控户数)/集团成员单位境内账户总数。评分标准:60%以上:4分;‚60%以下:4至0分(线性)。

10. 结算收支比。计算公式为:财务公司资金结算金额年累计数/(集团营业总收入+集团营业总支出)。评分标准:5倍以上:4分;5-3倍:4至2分(线性);3-1倍:2至0分(线性);1倍以下:0分。

从评级要求看,监管部门在确保金融体系平稳运行、监控指标在正常范围内、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对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有效、风险管理能力较强且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集团支持力度大的财务公司采取更加宽松的监管态度,在新业务准入方面更支持。当然,定量指标只占评级的40%,还要考虑占比更高的定性指标。

 

四、2021年财务公司行业总体情况

(一)资产情况

截至2021年末,全国财务公司表内外资产总额12.2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65%;其中表内资产总额8.4万亿元,增长9.78%;各项贷款3.92万亿元,占表内资产总额的46.69%,比上年增长8.92%,存放同业2.97万亿元,占比35.32%,增幅为9.67%;投资总额0.47万亿元,占比5.63%,增幅为18.76%;存放央行款项0.36万亿元,占比为4.31%,较上年下降7.41%;其他资产合计0.68万亿元,占比8.05%,增幅26.22%。从资产端看,除存放央行款项外,其他科目均实现了稳定增长,投资增幅最大,说明财务公司在确保稳定经营的基础上,将部分流动性资金用于投资,获取更多收益。

(二)负债情况

2021年末,全国财务公司行业负债总额7.3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幅11.24%。其中,各项存款7.06万亿元,占负债总额的96.61%,增幅11.72%;卖出回购款项720.58亿元,占比0.99%,增幅8.12%;同业拆入373.5亿元,占比0.51%,较去年同期下降27.54%;其他负债1383.46亿元,占比1.89%,增幅为5.15%。从负债端看,财务公司最大的负债科目仍是吸收成员单位存款,占比达96.61%,卖出回购增长说明财务公司获取央行、其他金融机构资金的能力增强;同业拆入下滑一是由于2021年末财务公司流动性较充裕,二是由于同业拆入期限较短,只能用于弥补短期头寸不足,难以对财务公司支持产业发展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三)盈利情况

2021年,全国财务公司实现净利润435.85亿元,同比下降46.15%。一是由于LPR利率走低;二是为更有效地支持产业发展,大部分财务公司主动降低客户融资成本,增加客户存款收益,造成利润大幅下滑。

(四)风险情况

2021年末,全国财务公司不良贷款率1.47%,较去年同期提升0.9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75.49%,较去年同期下降301.42个百分点;平均存贷比55.54%,下降1.76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62.98%,较去年同期下降0.62个百分点。从数据看,虽然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财务公司1.47%的不良贷款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但由于财务公司与集团产业联系紧密,对产业的判断更准确,不良率大幅提升说明部分财务公司在资产质量管控方面仍存在很大不足,也暴露出了部分集团经营中的一些风险。由于不良贷款的增加,拨备覆盖率虽然仍远高于监管红线,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的趋势,需引起关注。

https://www.saximi.com

上一篇:丝绸之路板块(海上丝绸之路概念股)

下一篇:000519股票怎样(股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